过去时光记忆的永恒魅力

有些时刻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那些时刻是永恒的。

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往事追忆》。这部电影可能不适合写影评,只适合静静地看,细细品味它的美。

好久没看过这种简约的艺术影院了。

当然,要在2小时40分钟的短片中呈现普鲁斯特《往事追忆》的全部原著,无疑是池中之鱼。

不过,导演很聪明。他把握原著中意识流的写作特点,使观众进入梦境,随着马塞尔的思绪跳跃,在马塞尔漫长一生的各种经历剪影中反复穿梭,感受着回忆的神秘,却也让人容易迷失在其中。

想起了很多年前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感觉。刚开始很难平静,但是看了十几页,就不自觉的和作者一起唱了起来。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我在阅读时无法停止内心的满足。

普鲁斯特以其细腻的感情和精妙的知识,用隐喻或夸张的方式,将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感生动地勾勒出来。

一个纯净、多彩、晶莹剔透的童年回忆的视角,像一个温柔的梦,浮现在眼前,细腻而柔美。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他能叫出森林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个形状、每一种颜色、每一种香味、每一系列颜色的名字:它们像音符一样自然浮现,清晰地绽放。

普鲁斯特的一系列回忆,总觉得同一个场景反复重复,情节支离破碎,无法衔接。这就好比他在描述事件的时候,这些画面是一帧一帧的,但是他无意让它们快速播放,所以他无法形成画面是连续的错觉,他觉得不对劲。

借助回忆,比如一个气味、一处风景、一个母亲的晚安之吻,普鲁斯特可以很容易地让读者跟随“我”意识的局限,跨越时空,随时还原过去的某个瞬间、某个场景。

普鲁斯特比任何人都擅长“飞离”他似乎非常依恋的世界。

普鲁斯特,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敏感甚至处于痛苦状态的敏感人物。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的感情,对过往的印象,都给人一种细腻而极致的感觉。除此之外,文中还有无数的明喻,比如大海上的波浪冲刷着沙滩,老师在讲台上似乎很开心,用各种解法向学生灌输同一个知识点。

我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些细致的描述,但是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安静很平静。心沉淀了浮躁,假以时日,开出了芬芳的小花。

普鲁斯特对人类心理的捕捉太精准了,他能完美地把最细微的心理悸动铺开表现出来。

普鲁斯特“为我们打开了丑陋无聊的帷幕的一角,我们因为这个帷幕而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像梵高的一张草椅和德加的名作或者马奈的一个丑女为主题的名作一样,普鲁斯特的主题可以是一个老厨子,一股霉味,一个外省的宿舍或者一簇山楂树。他对我们说:“仔细看:世界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之下。”

我很喜欢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思维和写作技巧。我经常这样联想,但没有普鲁斯特想的那么多。哈哈,不好意思,怎么比得上大师。!)

普鲁斯特的开卷文章确实很新颖:

“很久了,我很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灭了,我的眼皮马上就合上了,来不及嘟囔一句“我要睡觉了。“半小时后,我想到我应该睡觉了;这一想,我却醒悟了。我要把我以为还握在手里的书收起来,吹灭灯。当我睡着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刚才看的那本书……”

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摆渡人里面的灵魂,穿越荒原后得到了永生。(我的心灵也很容易跳起来飞走...哈哈)

在普鲁斯特的神来之笔中,精彩的场景不断呈现,思绪飘忽,就像风中的花瓣携带着幽香飘向远方,让读者如痴如醉,仿佛在温暖的梦中飞翔。

这里描述的圣埃利街上的钟楼,不仅外观壮观,内部的每一个细节都精致而辉煌,让人有一种由无数精致的碎片拼接而成的错觉,支撑教堂的材料是如此的优雅、脆弱、含蓄而纯粹,像空气一样轻盈地飘在空中。

通过无数微小的文字建造宏伟的大教堂,打破时间的静止流动,找回逝去的时光,永远留在大教堂里。

普鲁斯特像显微镜一样精细敏锐的观察和描述,能够抓住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并把这个过程慢慢展现给所有读者,也就是普鲁斯特所说的,给读者提供一个放大镜,帮助他们读懂自己的内心。

细腻诗意的文笔仿佛是普鲁斯特画的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每一幅画都值得细细品味。

早就知道《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难读指数排名第一的巨著,有七卷300多万字。

有评论家说:普鲁斯特的光辉巨著《往事追忆》是那种人人都认为应该读的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生活和一些平常的事情,让所有人的生活都浮现在他的作品里。

普鲁斯特暗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心灵规律:一切事物只有在内心才能找到它的真谛,生活的场景只有通过心灵之镜的反射才能真正体会到它深刻的内在含义。回味是生命的本质,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就像无法解释的事件不存在一样。

对我来说,真正让我惊叹的是普鲁斯特在作品中呈现的诗意意义。这种诗学是献给灵魂的圣礼,是抵达灵魂福祉的航船,是对美的迷恋的优雅呈现,是坐在记忆岸边的一次安静的冥想垂钓。

它的严谨是以扩散的方式编织的;它的神秘是由日常琐事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测是由连续的句子建立起来的;有限的经验揭示了它的全面性。它对人物或细节的描写不是简单的描写,而是深情的抚摸,一次潜入,一把点燃印象的火炬,然后沿着意识的隧道慢慢前行,深入内心深处的宫殿,唤醒睡美人,让她起舞。

普鲁斯特对事物的描述真的很难模仿。电光一闪,灵感骤起,继而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将那种奇妙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件事的描写,每一个场景,每一处风景,一个人物的表情,一次心理活动,都是那么微妙,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时间,记忆。这两个主题发人深省。时间在摧毁一切,记忆可以拯救已经消失的过去。其实世界上任何时刻发生的事情都不会消失,只要你记得,只要你愿意回忆,只要你珍惜。

如果你是一个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那么你所经历的生活——那些美好、悲伤、难忘的瞬间——可能会在你身边发生某个特定场景时不期而至,把你拖回逝去的时光,激情的生命过程重现、重演。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普鲁斯特用他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如何在小说中捕捉时间?普鲁斯特依靠的是“无意识记忆”。是一种快乐,可以重现一种气味,一种声音,一个影像,一个过往的瞬间;它也很痛苦,因为它提醒你,你已经失去了它。

这本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悲伤――死亡和复活总是同时出现。

普鲁斯特的奇怪之处在于,这种记忆完全是肉体的记忆。他写下的从来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块泡在茶中的玛德琳蛋糕,勺子碰撞的声音,凹凸不平的铺路石...同样的氛围、体感和直觉,可以瞬间把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留下“一个既不是现在也不是过去的时间里的主人公”。

普鲁斯特“超越时间”地发现了时间性的本质。就像你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一样,普鲁斯特也在等着他的“爱人”,在对的季节里,和他有着同样的味道,读着他的书。所以,如果你愿意,普鲁斯特的小说会很短。

有些人在谈论艺术时会装腔作势,但普鲁斯特写得如此夸张和奇怪,你只会觉得很自然。他真的是一个充满幻想、灵感和智慧的人,一种奇妙的境界从他的内心慢慢流淌出来。

“一堆文竹,从头到脚浸满了海蓝色和粉色,穗的顶端一点点像是淡紫色和蓝色,向下又像是彩虹色的渐变,色彩层次分明,直抵污泥犹存的根部;这显然不是土的作品。我觉得这些自然的光色恰恰揭示了一群狡猾的精灵的行动,仿佛它们甘愿变成蔬菜,让人们透过这些厚重可口的肉伪装,从黎明、彩虹、暮色般的光色变换中,瞥见它们珍贵的本质。”

读兴奋点的时候,总是庆幸自己能看到大师对这种混乱、复杂、美好的诗意记忆的描述。

普鲁斯特可以漂浮在任何朦胧的瞬间,回忆过去。就像变魔术一样,在空白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大花园。而那个自我,不断的出现,变化,徘徊。

正如诗人让·考克托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一幅巨幅袖珍画,充满了幻想,是一座漂浮在风景上的花园,是一场时空之间的游戏和运动。”

人的奇妙感受如何用语言完整准确的描述出来?词义的不灵活必然使敏捷的感觉变得乏味,所以普鲁斯特用词的发音使词义具有节奏,用这种节奏来表现而不是描述感觉的敏捷。就像水自由流动,或慢或吵或静,始终保持着水的本质。

于是地名引起了普鲁斯特的欲望,仅仅一个地名就能让他浮想联翩。试着用他的意识清醒一次,但他经历过的地方没有浮华,意识里的烦躁渐渐淡去,心里只剩下温暖和苦涩的遗憾。

与普鲁斯特共度的假期也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度假和阅读的理想情境:炎炎夏日在海边的阳伞下阅读,或者坐在湖边的菖蒲花丛中仰望天空……或者像普鲁斯特一样在自己安静的房间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