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的月港村
一九四二年春的一天清晨,驻在月港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三营的指战员们,正在大操场上出操时,从响水口敌据点窜来的日伪军五百余人向月港突然袭击。当时,三营营长苟庆六率领战士们沉着应战,与敌激战七小时,终于冲破了敌人包围圈。新四军战士在这次突围中饮弹殉国十三人。战后,月港干部群众洒泪掩埋了烈士遗体,立墓于月港西北隅一个僻静之地。每年清明节,均有干群师生前来扫墓。月港小学袁美成老师率学生扫墓时,曾赋诗悼念:
十三烈士不知名,慷慨从戎抗日侵。
为国捐躯遗迹在,吾侪祭扫慰英灵。
周玉珍同志,是月港一带较早的***产党员之一。他为革命日夜奔波,不畏艰险。一九四一年,他和***产党员季梅修发起组织了抗日兄弟团,有七十多名青年参加了兄弟团组织,配合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周玉珍在张集街上不幸被敌人高才书所害,年仅二十三岁。为纪念周玉珍烈士,曾将月港命名为玉珍乡。一九四四年春,月港各界人士和各乡代表数十人在月港小学举行了悼念周玉珍烈士大会。
一九四五年春,滨海县纱布交换所在月港成立,接着,月港纱布交换所也相应建立起来。交换所任务就是把公家的棉花发给群众纺纱,一斤弹成的花交纱十五两五钱(旧十六两制),公家发二斤原粮作为工资。棉纱收回后,再与织布户换布,也同样以原粮作工资,当时单月港一地,由于纱布交换往来,每年的棉花吞吐量即达两万余斤,粮食五十多万斤(含生产救灾用粮)。不久,又办起了月港供销合作社,由当地群众投股分红,供销社的经营又直接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供销社还开办了油坊,进行半机械化榨油,主要榨豆油、花生油,除保证供应本地的部队、机关和群众所需的食油外,还远销外地,一时成为商业中心。 月港,过去只有一所初级小学,大多数人家孩子不能上学。平常,老百姓也不容易看到戏,唯一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到道士庵去凑凑热闹。道士庵座落在月港北首龙港东,有瓦屋正殿三间,草屋厢房四间,并砌有围墙。每到四月初八,小街附近十里内外的善男信女,穿红戴绿,纷纷来道士庵烧香祝福,附近的男女老少也都赶来看热闹,再加上许多卖杂货、卖小花的人也挑着担子赶来做生意,热闹非常。
一九四二年,由原来的月港初级小学升为高级完全小学,五十年代又办起了中学。那时,学校师生除了教学、读书外,还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演出宣传。在那艰险的战争环境里,月港乡的文工队和小学宣传队还排练了《改造二流子》、《渔滨河边》与《孙良诚过境》等文艺节目,深入到靠近敌占区周集以北一带去演出,规劝那些伪军迷途知返,投向人民。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办冬学,办夜校,写标语,出黑板报,帮助群众学政治、学文化,搞得热气腾腾。今天,不少同志在写革命回忆录时,都常常提到月港呢。
后经多次历史变迁, 只剩下月港小学。月港小学现有13名教师和一百多名学生。在教育局资助下,学校终于有了个让孩子们玩耍的草坪,两个不错的篮球架,和一些练身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