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里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冲突吗?

有人说道家老子提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有浓郁的消极避世意味,与现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反向的。但是在颜小二看来,老子提倡的不是“消极”,老子此举只是在揭示“过分功利”之下的过度“内卷”会引起混乱“争斗”这个事实。

老子的这个理论有时候让颜小二不禁猜想,是不是在千年以前,在“不正当的竞争”之下,内卷早已存在,继而被老子发现了,继而发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号召。当然,这也是颜小二的猜想,议论空间留给大家。

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和各位聊一聊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合理性

很多人觉得《老子》难读,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道家正言若反的特色。比如老子提倡“无为”其实反对的是“胡作妄为”,强调的是“顺势而为”。同样,《老子》一书中指出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也不是字面意义那样反对人们尊崇“贤德”,老子只是深谙人性,知道“尚贤”这种事情,过了度,也会被异化。

“适度而为”或者说“自然而为”,其实一直是贯穿于各个道家观点学说。

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字面意思是,“不崇尚贤能,人们就不会争斗”。乍一看,这句话“消极避世”意味浓郁,结合道家“顺势而为”的特点再次揣摩,“意味深长”的内涵就出来了。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贤”意味着“突出”,代表“优秀”,能配得上“贤”这个字的人,势必会受人尊敬。

但是,优秀者总是少数,人人都渴望自己是“优秀”的那个人。于是,拘泥于“贤”者外在风光而丧失“贤”之本质的所谓“不良竞争”就出现了。

本来,“贤”是自己的事情,当“尚贤”成为一种“标榜”之后,“贤”变成了外在的竞争,或者说外在荣誉,这种时候“贤”就异化了,就会引起“争端”,各位可以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2、“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对世人的启发

上面理解了“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合理性,这句话里蕴含的智慧就好理解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老子首先揭示了一个现象:即存在将“贤”物化的现象。

当美好品德被物化成“金银珠宝”一样的存在,人们通过各类“技巧”,让自己外在看上去与所谓的“贤”别无二致,于此,越来越严重的“伪”让“贤”这种德行越来越“珍稀”。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利己心、功利心驱使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愈演愈烈。

在颜小二看来,许多时候,所谓“不尚贤”不是“避世”,而是放过自己。我们这一生怎么过,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而是我们自己切身经历与体会。事实上,追求外在的“贤”,不过是心甘情愿沦为被他人目光绑架的“弱者”,真正的强大,一定是平和的、是由内而外的、是专注于自我提升的。

3、反思

这个时代,华而不实的“内卷”几乎随处可见,漂亮的“数据”、漂亮的“成绩”,表面上的“得心应手”和“风轻云淡”,实际是“伤人害己”的过度透支和虚耗。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旺盛的功利心下,“工匠”越来越少,无意义的“内耗者”越来越多。

面对“内卷”,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不尚贤,使民不争”中揭露的人性真相?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思考一下,什么东西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是用内耗与透支换来的那他人言不由衷的喝彩?还是我们生命本质的提高?答案在各位心里。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