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

2、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3、理解地球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分析其原因。

4、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 天体的概念

2、 天体系统的层次

3、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PPT,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天体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

[资料]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1、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聚集态的星体及星际物质)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2、 几种常见天体的观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总结讲述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

3、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

1) 定义:从质量、组成、形状、发光与否等角度总结

交代:数目多少(肉眼所见6000多颗)

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

2)运动特点:(由恒星的“恒”字引发学生分析“北斗七星图形变化”图说明特点)

结论:①恒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②相对位置似乎固定不变,故称“恒星”

3)光年----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强调“距离”)

分析知识点:①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8分钟)

(1. 5亿公里)

②距离地球次运的恒星是 (4.2光年)

③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

多远?

星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与恒星比较总结星云特点,可以从形态、质量、体积、密度、物质组成、观察特点几方面列表比较分析并小结)

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二、天体系统

1、 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

级别的系统。

层次:读课本P.3”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分析回答: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1)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太阳系 [学生活动]读课本4页图1.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太阳系的范围大小即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银河系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

(4)河外星系 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为星系。目前能观测到的约有10亿多个。

(5)总星系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我们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200亿光年为半径的宇宙空间。

三、九大行星

1、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口诀: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2、 九大行星分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2) 巨行星:木土

3) 远日行星:天海冥

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相距1.496亿千米。

2.地球是普通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地球是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与其它行星不同之处就在于地球是有生命存在。

通过对P.4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的出为什么地球上存在生命分析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

光照条件稳定: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在这段时间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水:地球内外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