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断案全集的幕后故事
1996年年初,已经拍摄了8集《狄仁杰断案传奇》的剧组考虑更换主人公扮演者,再请马昌钰出演“狄仁杰 ”。对“狄公”钟情已久的马昌钰接到邀请后当即推掉其他片约,谁知摄制组又由于某种原因不更换“狄公”了,这是他演艺生涯中第一次被辞退,内心又一次饱尝与“狄公”失之交臂的遗憾……然而,半年后,正忙于筹拍另一部电视剧的马昌钰又接到“狄仁杰”的召唤――― “狄”剧组再次邀请他扮演“狄公”,剧组几十号人在“等米下锅”,情况紧急。于是,马昌钰二话没说,接受了剧组的邀请。分析起来,其内心原因有三:第一,救场如救火,这是演员的职业道德;第二,拍摄《杨家将》与太原朋友有过亲密的合作;第三,与“狄仁杰”神交已久,就像老朋友,这次际遇,应该说是命运的安排,不能再错过了。就这样,马昌钰终于来到狄仁杰的故乡,开始了他的“狄公生涯”。很多人疑惑当年为何中途换人,据知情人透露,其中的“换人内幕”如下:续集的前十集,是经过有关人员每天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出来的,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饰演狄仁杰的孙承政作为主要演员,也参与了改编,但他认为这还算不上完美。在准备继续往下拍摄时,人们要求请孙伟老师(最初狄剧之导演兼编剧)来改,却遭到了有关负责人的回绝。据说,孙承政一看实在无法继续,只好痛心地拒绝了拍摄。当时,还有许多主创人员同样无法忍受,也跟着撤离了,一***是18个人,包括最早拍摄14集狄剧的摄像杜希源。据内幕人士回想,孙承政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如下:《狄仁杰断案传奇》是中国第一部古装推理小说,我们应忠实于原著,要对得起观众。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吃的是观众的饭,观众喜欢我,我就有饭吃;反之,观众若不喜欢我,也就没饭吃。 起源这部小说的有趣之处在于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在书中天衣无缝的融合。小说的背景架设在公元663年(《四漆屏》)至公元681年(《广州案》)的唐朝,其时狄仁杰正在各地任地方官。小说涉及到唐朝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的各个层面,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之深令我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汗颜。王学信先生在《南怀瑾先生二、三事》中,曾如此谈到过《狄公案》:一次茶叙,怀师(即国学大师南怀谨)笑吟吟地取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狄公全传》,又名《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向在座诸位热情推荐:“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怀师接着问我看过没有,我虽然久仰高罗佩大名,但近年忙于杂务,读书甚少,故只闻其名,未读其书,只好惭愧地回答:“听说这书写得极精彩,只是还没有读过。”怀师慈祥地笑着,说:“抽出点儿空看看,就算是休息吧。不过,这书只要拿起来,就放不下了。” 其后几天,我几乎一口气将这套长达140万字的《狄公全传》看完。书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的确引人入胜,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底,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荷兰人,所写虽然是中国古代公案题材,却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突破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在语言、人物、情节上的程式化、类型化藩篱,成功地展示了一幅唐代中国社会历历如昨的风俗长卷,堪称大家手笔。难怪此书于五十年代一经面世,即在欧美引起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成为众多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形象教科书。
另外,汉学家赵毅衡先生也曾撰文指出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的。高罗佩自己也不是纯粹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的学术名著如《中国古代房内考》、《东皋禅师集刊》、《琴道》等在汉学界亦是声誉甚隆。深厚的国学修养,使高罗佩对古代中国的描绘栩栩如生,也使《狄公案》成了一部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中的推理小说。读者阅读狄公案时得到的乐趣,应该也并不局限于逻辑推理的冰山一隅,徜徉于唐代这个多彩多姿的富庶世界,自然是流连忘返。 中国文化的底子很容易从小说中看出,但高罗佩毕竟是荷兰人,西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时出现于字里行间。狄仁杰的性格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断案如神的清官如包拯、海瑞、施世伦等相差极大,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典型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讲究人道主义、重法制、幽默开朗、从不板起脸孔说教。不过这倒也不完全是高罗佩的杜撰,历史上的狄仁杰本身也是个颇有幽默感的人物,史书上他与武则天的不少对话都令人发噱。除了人物性格方面的创造外,高罗佩笔下探案的结构布局、情节走向完全是西方式的,狄公破案的手法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绝非公案小说中滑稽可笑的托梦破案云云。诡计的设置颇有黄金时代本格小说的特点:《红阁子》中的密室谋杀,《柳园图》里的童谣杀人,《紫光寺》的身份互换,《铁钉案》的死前留言等等,都有一个符合逻辑的机智解答,解谜的乐趣不逊于英美名作。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西方推理小说的趣味与一身,这部小说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