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高德荣: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年年抓紧粮食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培育高产抗病品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建议进行协同攻关,科研成果***享,推广高抗新品种,进一步巩固我国抗小麦赤霉病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保障粮食安全。
他建议:
坚守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底线不能动摇。
坚守耕地红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持续提高作物单产,着力培育突破性品种,研发推广集成高产技术。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扎实推进惠农政策。
吴德:提高耕地质量和单产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强调粮食安全,最核心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规范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保证粮食生产充分供给。应有效降低收获和收储过程中的损耗,让减损变增产。
他建议:
提高耕地的质量,整合撂荒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发挥土地产能。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粮食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减少粮食在收购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养殖节粮,用多种手段减少养殖粮食耗用。
发展杂粮生产,保障我国综合粮食安全。
曹晓风:突破关键技术 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草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
在高强度利用中保护耕地,加强盐碱地等各种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以扩充产能储备,发展“藏粮于地”;通过发展草业、养殖业节粮等全方位构建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
她建议:
组织边际土地情况调查,科学规划可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范围和先后次序。
集成耐盐碱牧草品种、水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培肥技术,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丰富路径、方法和手段,使边际土地从牧草种植到改良土壤逐步发展为后备耕地。
开发新型饲草资源,建立起与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杨恩兰: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
粮食能否丰收,防灾减灾是关键措施之一。因此,加强植保体系队伍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
她建议:
启动植物保护法立法调研,构建与我国农业大国相适应的植保法律法规体系。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植物保护体系队伍建设,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病虫草鼠害防治指导能力。
加大病虫草鼠害防控资金投入,出台相应考核评价机制。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宣传推广应用,真正解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赵治海:发展藏粮于畜 增加肉蛋奶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
我们不仅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还要藏粮于畜。我国肉蛋奶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国际仍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草牧业,会有效地保障我国肉蛋奶的供应。
他建议:
发展杂粮,宣传提倡杂粮的营养和消费,与水稻、小麦起营养补充作用。
藏粮于畜,增加肉蛋奶供给。
合理利用盐碱地,具备条件的区域可尝试海水稻种植。
推广节水粮食作物新品种。
支持育种新技术开发利用,鼓励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实现高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