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酒不喝被打耳光:为什么劝酒?规则、面子和服从性测试

劝酒这个事儿可以算作中国的一个陋习。最近还是出了新闻,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一位新员工爆料,因为领导敬酒他没喝,被另外一个领导打耳光,辱骂,继而被其他部分同事辱骂。他“很震惊和失望”。厦门国际银行也及时应对,处理了相关人员。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新员工,如此刚直地面对一个新组织,坚持保持自己的特点,这是值得肯定的。从公平正义的正常社会伦理角度考虑,那位打他的领导以及辱骂他的同事,非常有问题。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刘润老师在公众号里发表文章,认为这是一种服从性测试,上级希望下属能够无条件的服从自己,这种服从性测试就在不断的检查和强化下属的思想。刘润老师的观点,确实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

我想从更大的层面上再看看这个问题。中国的劝酒文化比较有意思,核心就是你要喝。对于嗜酒的人,相互推杯换盏,可以算作***同享受。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都愿意喝酒,甚至是所有的人都不能从喝酒中获得快乐,但还是要喝、要劝。甚至有些不适合喝酒的人,带着药,在喝酒前当众把药吃掉,用行动告诉大家,我都这样了还喝,你们别给我找理由。

那从劝酒喝酒中能体会到什么乐趣呢?除了刘润老师讲的,这是领导进行的一种服从性测试,还应该有其他的方面。比如不仅领导敬酒,同事之间也会敬酒,你不喝,对方就会觉得你不够意思,不重视他,不给他面子。轻则暗记在心,重则当场翻脸。如果上下级有服从性测试,那同级之间的相互强迫在哪里呢?

如果说同事之间是要面子,那亲友之间的劝酒又为什么呢?亲哥几个,还是朋友哥几个,在一起喝酒,也会要这杯干掉,你不要落后,下杯还要继续干。你说不想喝?怎么能不喝呢?这里的喝酒似乎是一种测试亲情的手段,而不是服从性测试了。

我觉得劝酒文化,是一个已经成型的社会规则,每个人都在遵守这个规则,也希望别人遵守。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人,其他人不会认为是这个人自己的事,而是从维护规则角度出发,把这个人拉回规则,或踢出圈子。

那位新员工,即使没有这个事件影响,在没有更好的社交手段规避不喝酒的做法,如果他继续坚持,可能在这个圈子很难混下去,当然不排除他能力出众做得非常出色,但这毕竟是少数的特殊情况。他一个人是无力改变这个规则的,规则不改变,他就是异类。我这当然不是为了喝酒而辩护,我也不喜欢应酬喝酒,但我无力改变这个规则。

这个规则会改变吗?会的,但需要时间和契机。劝酒的来源是什么呢?我没有研究。我了解这样一个说法,河南(或某些地区)喝酒有个习惯,主人敬客人喝酒,客人要喝三杯。因为传统习惯里,酒是来款待贵客的。这可能酒是粮食酿造的,比粮食还要贵重,喝酒原来应该就是被当做一种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所以劝人喝酒是对对方的尊重。

你可能会说,现在酒哪有那么贵重,虽然好酒贵,茅台不好买,但日常喝酒什么层次都有,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陋习呢?

这是因为有些原因产生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保留下来,即使原因改变了,但结果已经独立于原因,要改变需要其他的动力。就好像我们的基因保留了多吃、不动等习惯,虽然我们现在物质丰富到不会为吃饱发愁,但这个基因已经保留在DNA中遗传下来,并不会因为现在的外部情况的变化马上变化。想让这个变化,需要出现总吃胖的人难以传续后代这样的环境选择,才能淘汰掉原来的基因。

劝酒文化或许会因为新时代孩子们新的观念而慢慢改变,但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的,我们还在这个规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