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范文:遇见
#高考#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满分作文,灵活运用来提升自己的作文分值。 为大家带来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范文!我们来看一看吧!
遇见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遇见,你若懂得,就请珍惜。--题记
人生这场旅行,总是奇妙又惊喜的,上天注定要我们“遇见”,遇见各种各样的人,遇见四季,遇见花开……只是,每一场遇见我们又是否珍惜?每一段缘分又是否命定?
阳春三月,仿佛看着春雪在指尖渐渐消融,只余留下一缕沁凉的雪意,垂柳抽芽,湖水泛冰,空气中似都氤氲着朦胧的春意,几许清风掠过,轻描些淡浓的绿意,沁人心脾。
在杨柳依依的水畔,我遇见了阳春。
夏日携着那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挺拔蓬勃的大树,洒落一地阴凉;墙边盎然的爬山虎,细摹夏的容颜;路边点点鲜亮的小花,打点美丽的大地;枝上活跃的知了,歌颂热情的时节……坐于树荫下,翻开一卷书本,静听夏日的低语,顺教清风识字。
在绿意盈盈的树下,我遇见了盛夏。
秋天,落叶肆意地打着旋儿,与枯叶蝶***舞秋风,***话秋月,那掬热烈而鲜艳的菊花,尽情绽放自己最美的容颜,所谓锦绣时节,也不过如此。
在热烈沉静的秋叶下,我遇见了深秋。
雪花总带着一身晶莹凉意而来,覆了整个世界,那洋洋洒洒的纯白,可是雨的转世?无从知晓,唯有静默,那一场纯白的遇见。
在纯白盈冰的雪花下,我遇见了三冬。
每一场遇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或悲凄、或希望,他们的到来,或许只为遇见我们。
遇见孤独,遇见岁月,遇见明天,也遇见你,既然世间缘分都已注定,也便不必抱怨,平常以待,安暖相遇,倾心相随,再挥手自去。
明丽时,便珍惜世间所有的遇见;失意时,也不要忘了每一场遇见,都可以收获一种感动和力量。
正如耳畔边清风晓月的低语,人生是一场最盛大的遇见,你若懂得,就请珍惜。
遇见
我遇见了你,于是就有了今生数不尽的故事。
那夜星辰,你抬眼一望,我便看见了你,心想要做你的宝宝多好,没想到,第二天,我就到了你的肚子里。多年前的那一瞥,没想到竟是我们今生最初的遇见。
十月怀胎,你一定每一天都在憧憬和我相见时,会是什么模样吧!所以我总是忍不住翻动,踢腿。可是妈妈,我不是真的想让你难受的,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一样想见你。“哇哇哇”,一阵嘹亮的哭声传来,你看到一个皱巴巴的我,却依然满心欢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小时的我,总是愿意永远是妈妈的跟*虫,妈妈的话,永远是我行动的宗旨。可是妈妈还是夜夜少眠,因为我不是突然高烧,就是又冒水痘,永远折腾地你心神不宁。我感恩,我遇见了一个疼爱我的妈妈。
你见我日日长大,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可曾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却没想过我的青春期会让你更难受,我们不再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我们是永远不断试探对方的敌军,我变成了一点就燃的火药桶,而你却不再是可以让我平息心情的灭火器了。我更是一只不停咆哮的狮子,向你伸出我的尖牙和利爪,将你的心撕得粉碎。妈妈,对不起,我也没想过会让你遇见这么一个可怖的我。
你我在那个四月天的遇见,像极了那场滂沱的大雨,总是夹杂那么多苦涩的泪。可是渐渐的我在书上遇见了那些情,我遇见了“那时妈妈没有说完的话”;我也遇见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该长大了”;我还遇见了“孩子,我只希望你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也明白了妈妈藏在心里的那句:我永远是你的港湾。
我不愿你我的遇见在目送中渐行渐远,妈妈,我愿永远做你的跟*虫,一辈子的贴心小棉袄,今后你的人生我来守护。
樱花遇见早春,微风遇见涟漪,我与你不期而遇,恰似这雨过天晴的四月天,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已走过悠悠五千年。可无论是中国青年的疏离与误解,还是意大利品牌D&G辱华事件,都让我们深深陷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与现代社会割裂,该怎样弥合这种“裂隙”呢?
答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传”,由“人”、“专”组成,本义是以驿站转递文书,文化层面上的转递就是传播、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传应以人为本。春节期间的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巧妙地将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将诗词还原为音乐,传唱、传咏,一时间传扬于大江南北。尤为可喜的是,节目采用轻赛制重传播的形式,以古诗词的诠释者为本位,撩动人的诗意神经,并通过媒体流进行古诗词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传播,完成了对传统诗词的再塑造与经典重构。这种传播便是以经典鉴赏者为主,观众群体为辅的良性互动,挖掘了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真正传扬开来诗词的美学灵魂。
“传”,不应只是孤芳自赏,还应“红杏出墙”。近日,D&G辱华事件引起了一场哗然大波,辱华意味着自取其辱,其本质还是封闭心态——不愿了解、不愿全面了解、不愿全面客观而真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反观我们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出去”也出了问题。余秋雨曾经分析过外国人的普遍心态:“不是我不愿去了解你,而是你自己故意云遮雾罩。”为此,他广泛在境外演讲,他破除云遮雾罩之招说来很简单——简明化、清晰化。比如他解释《易经》时说易包含两层意思,简易与变易;“中庸”之“中”一言以蔽之,即中间值,“庸”即平常态,一语点出古老的中国智慧。再回到筷子文化上来。我们不妨这样“装点红杏”:筷子是千年前将古代人从用手抓饭的不文明中解脱出来的餐具,使用原理为杠杆原理,成双成对的筷子蕴含着团圆,睦邻,明礼的中国智慧。这种简明清晰的“红杏出墙”,也许更为外国人喜闻乐见。
传统文化在于“传”,但“承”也不可忽视。
“承”意味着承续、承转。《舌尖上的中国》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应只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还应有生活的细节。”我们不妨探求作者创作生活的细节。这种生活的细节,才是承续的关键。如果读“但愿长醉不复醒”时读不出李白的奔逸与浪漫,那是索然无味的;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时,不能读出老子的无为的态度达成有为的境界时,阅读是困惑的。我们还可以把传统文化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对接起来,正如《经典咏流传》中小诗《苔》的“苔花如米粒”,深入探求作品的灵魂。如此,才能批判继承,创新承续。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最终目的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当人们能自然吟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能在公交车上习惯性让座给身旁的老者时,文化就走向了文明,文明就站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