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赌徒》有感

每一部影片,从我的感知来看,其实都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赌徒》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1974年,这部小说曾被搬上银幕,由詹姆斯·凯恩主演。新版《赌徒》则请到凭《无间行者》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威廉·莫纳汉执笔剧本。

从影片的字面来理解,赌徒应该是冷血的。可是我们面前的这位赌徒,却是一位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年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某知名大学的副教授。

当然,怎样迈入这种无尽的旋涡之中,也许自然有他的个人原因。也许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许是寻找一种内心的解脱。这种原因,只有个人才能自我拯救。由于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与稳定的工作。那些放债人及高利贷者,也都愿意把钱贷给他。说到赌徒的心态,大概都是想狠狠赚一把,然后就收手。

可我们眼前的这位教授却不一样,他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输光手里所有的钱,直到债主不借钱给他。输光了所有的钱后,他也不还。而是重新寻找新的现金,又学另一个地方,再次输光所有的钱。于是他的欠债越来越多,包括输光了自己母亲让他还赌债的20万元现金。债主们看迟迟不见他的踪影,便四处对他围追赌截。是别人想像的话,他这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吗?如果这样下去,那么故事也可以提前收场了。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授的为人处世,他虽然在赌搏上麻醉自己,但他却不冷血。尤其是在给自己的学生们上文学课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学生思想上的病痛。而不希望这些问题,影响学生们的一生。一个人只要充满爱心,这份力量就会反过来帮助他。当教授真正地从赌搏的泥潭中自我救赎时,他用同样的方式和债主们进行了最后的协约。

他把这次赌注押在了热爱蓝球的学生身上,并嬴了这场赌球比赛。由于赌债数目巨大,他用一部份钱还了赌债,又用另一部份钱在赌场上进行一次豪赌,他是替债家赌这场比赛,幸运之神眷顾了他,教授赌赢了这场比赛。

从尼采的哲学观点理解,完全是将“个体“推向极致,他忽略了“个体”虽是独自存在,却也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必须通过爱他人来爱及自己,通过爱自己来爱及他人。存在就是因为情感的关系而存在。大概这是家族、民族甚至人类社会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他没有拿走自己该得的一份,他根本不需要,他已经从赌搏的泥淖中走出来了。教授的灵魂,已经得到了真正的觉醒,在这个世界中,又有多少人,才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力呢!真正的解脱,更是心灵的自我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