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厚赐关羽文言文

1. 文言文:初,操壮关羽之为人

初,操壮关羽之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使张辽以其情问之,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恩,誓以***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耳。”辽以羽言报操,操义之。及羽杀颜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刘备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起初,曹操欣赏关羽的为人,但观察关羽的心思,没有久留之意,就派张辽去了解关羽的想法,并羽叹息说:“我十分明白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我受刘将军厚恩,已发誓与他同生死,***患难,不能背弃誓言。我最终不会留在这里,但要立功报答曹公后才离去。”张辽把关羽的话报告给曹操,曹操佩服他的义气。等到关羽杀死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要去,就重加赏赐。关羽把所有曹操赏赐的东西都封存起来,留下一封拜别的书信向曹操辞行,就到袁绍军投奔刘备。曹操的左右将领要去追赶关羽,曹操说:“他是各为其主,不要去追。”

2.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山人也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3. 吕蒙智取关羽定荆州文言文翻译

吕蒙进入南郡,找到关羽的将士家属,抚慰他们并命官兵不得冒犯他们,索要财物。

傍晚,吕蒙派亲信官兵体恤老人,看他们缺少什么,给有病的人汤药,给饥寒的人衣服粮食。项羽府中藏的财宝都封着等孙权来。

项羽回来还在途中,差使通知吕蒙,吕蒙厚待他们,并差人通知家家户户.项羽等人回城后,私下察访,知道家人安然无恙,受到的关照超过平日,所以项羽的官兵都没有了斗志.等到孙权跟来,项羽知道末路途穷,败走麦城,向西到漳乡时,众人都背叛项羽投降了.孙权命朱然、潘璋断他后路,项羽父子被逮,荆州随即安定。

4. “曹操劝降关羽”故事的内容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题为“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其中写到关羽被困土山,曹操遣张辽劝降。辽说其不降则有三罪,降则有三便,而关羽更提出了三个条件,要曹操都答应,自己才肯投降。

曹操也果然大度能容,一口应允..我们就暂且说到这里打住,因现在要讨论的便是关羽降曹时,事前究竟是否有约。接下来,我们也试看看史书《三国志》对此事的记载:关羽传:“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武帝纪:“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很明显,三段记载中都没有支言片语提及“约三事”。于是,大多数读者认为此又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生花妙笔,纯属虚构。

此议似乎已成盖棺定论,无庸质疑。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一定没有发生过吗?况且古人们撰写《三国演义》时所能引用的史料与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应该也有些差异吧!谁又知道有多少在当时也已成盖棺定论的史料已失传了。

这里首先请大家注意一点,关于“约三事”应该不会有太多人知晓,否则以后每降一个敌方将领便来它个什么约五事、约七事的怎么办。应仅限于曹操、关羽和受命劝降者知晓。

于是,便出现了关羽留书出走时曹操左右欲追之这一幕。正因其不知早与曹操有约。

因此,此事不载于史籍亦没什么好奇怪的。本文仅限于讨论造成关羽降曹的最大动力,即“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如果关羽当初是无条件投降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不想就这么死了(或如某些人所言“怕死”)。

从他最后仍亡归刘备阵营来看,他不想死的原因是为留下有用之身以图将来。那么,他便应该严守心中真实的想法,因为若被曹操知道的话,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而从关羽本传中的记载来看,他却又直言不讳地对曹方将领张辽说出了“终不留”的话语。根本未将生死放在心上,摆明立场,决不屈服。

这便违反了他当初忍辱负重以保全性命报效国家的本意。这皆不前后矛盾吗?既然现在能讲这段话,难道当时就不能讲吗?既然已经不怕死了,还会无条件投降自己的敌人吗?这是否说明了一点,既关羽当初投降是有附带条件的。

那么一个败军之将留着这条命是为了什么呢?那便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个条件应该是造成关羽投降的最大动力。

因为他和刘备虽战败了一次,但只要他们都没有死而且能再团聚,就有了再战的本钱。毕竟胜负乃兵家常事,不需要为了一时的输赢而葬送性命。

当然,对关羽来说前提条件是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曹操亦正因为事前有约才会任其归刘。

因此,虽然“约三事”为小说家之言,但关羽降曹时,曾达成过某种协议应该是有很大可能的。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确如小说家的“约了三件事”而否定这个可能性。

我们再来谈一下关羽到底是如何回到刘备身边的。武帝纪:“(建安五年200)(袁)绍骑将文丑、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曹)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关羽亡归刘备。”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

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依以上记载推知,关羽斩颜良后,袁绍便派遣刘备和文丑出战,而此时关羽亦在曹操军中效力。两人应于同一战场上得知对方消息。

文丑军败被杀,刘备逃回,袁绍又派遣刘备到汝南扰乱曹操后方大本营许昌。按曹仁传:“绍遣刘备徇隐强(汝南属县)诸县,多举众应之。

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使曹仁将骑击破之。”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隐强县为汝南郡最为接近许昌之地。

刘备应至隐强或路上便开始与关羽联系商议其与刘备家眷安全归来的计划。关羽当从官渡返许昌接回刘备家眷(或其时他们本已在许昌),而其时刘备刚好发兵“略许下”,其实只为掩护关羽等人撤退。

武帝纪和先主传并言关羽当时是“亡”归先主,关羽本传虽言曹操令左右勿追之语,但关羽并不知晓。史书上言其“拜书告辞”,应为将书信交予曹操府前门卫后,未待曹操召见便立即出发,如若其直接拜书于曹操的话,则不会出现“左右欲追之”之语,而是“阻之、就地杀之”了。

他可是抱着“玩”命的态度来完成此一壮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