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隧道视野,你看到的就只是你想看到的。

隧道视野”一词可追溯至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一批被困在洞穴、身受束缚的囚徒在洞穴中前进,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而火光则把凸出墙面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这些影子是唯一的真实事物,这就是著名的“洞穴假象”。隧道视野,则是指若一个人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如同一个人坐在井里,他看到的天空永远只有巴掌大小。

隧道视野还类似于乡村维纳斯效应。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上最美的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更漂亮的人。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Edward?de?Bono)形象地将这一现象称为乡村维纳斯效应。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思维和定向思维的约束,往往无法想象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如同坐井观天,这是常见的一种墨守成规、孤陋寡闻、闭关自锁看待事物的消极心理效应。

隧道视野效应延伸到网络舆论场,则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复杂的舆情事件,人们难以突破固有的认知局限,往往对事件做出片面的评论,从而造成舆情纷扰、谣言难破等局面。 媒体和舆论是党和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途径,但是媒体和舆论所反映的民意往往附带隧道视野效应。隧道视野往往会使人们仅凭评价表象就做出“有罪推定”。2011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八毛门”事件就突出体现了隧道视野效应的作用: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婴儿父亲拒绝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求诊,医生仅开了0.8元的液状石蜡,即缓解了孩子的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0.8元间的巨大反差,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给深圳市儿童医院带来巨大压力。但该婴儿最终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并在同济医院接受了手术,婴儿父亲事后道歉。

2013年,网曝福建泉州出现“新生儿放保温箱,温度太高被烤死”事件,女婴疑似被烧伤的焦黑体色等照片让人不忍直视。从直观感受出发,女婴家长和网民直接推导出保温箱烤死婴儿的结论。实际上,保温箱会单独安放温度计、心电监护仪器等设备,且加热器不接触箱体。新生儿最终被鉴定死于感染,她得的是葡萄球菌性烫伤皮肤综合征,此病能使人体产生类似严重烫伤的创口。

医疗行业专业性较强,患者通常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多从感性认识和已有经验出发认识问题,犹如身处隧道,无法判断真实情况。医生、患者的知识鸿沟客观存在,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立场不***通,很容易引起对抗危机。2014年,湖南湘潭一产妇死于羊水栓塞,尽管专家、医院提到“羊水栓塞发病紧急”,但一般网民并不具备相关医学知识,无法理解“羊水栓塞没有被事先检查出来”。此外,患者难以辨别互联网信息的真伪,往往用网络信息指责医生。但在大多数时候,指责都是基于非专业的判断和错误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们进入一个难以看清真相的隧道。

司法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加拿大研究恐怖犯罪的知名学者、多伦多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肯特·洛奇针对不同法系国家冤假错案发生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归纳,他强调隧道视野是导致冤假错案的心理成因。

当你走在隧道里,你只能看到远远的洞口处透进来的一点光亮,而看不到外界事物。 你朝着光亮走过去,越接近出口,越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最终走出隧道时,你才能拥有宽阔的视野,看到在隧道里所看不到的风景。社交媒体有点像白内障,它会让人失去大部分视野。如果只关注社交媒体,人的观点会变得非常狭隘。由于存在隧道视野,社交媒体轰炸性地重复受众无能力辨识的新闻,会让受众越来越被网络牵着走。

隧道视野的负面效应再次让人警醒:面对骇人听闻的传言,应加强信息发布工作,主动铲除隧道,填平信息沟壑,破除信息真空。观点越是斑驳难辨,声音越是纷繁芜杂,就越需要请专业人士发表专业看法,引导公***理性,让不良情绪服从理性思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