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与哀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周前,我收到了UM的投稿邀请,主题是“悲伤”。我心里很高兴。我觉得应该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当我写的时候,我发现即使有几千字,我也无言以对。
一定是我捍卫了什么。
想了很久,脑海里出现了一段记忆。
大概20年前,我13岁,也是临近过年。前两天下了大雪,所以路边有些残雪,偶尔能看到提前卖麻糖的摊位。
我妈妈带我去看望我的爷爷。爷爷因为脑溢血瘫痪在轮椅上好几年了。前几天雪下得很大,爷爷坚持要叔叔推着他去看雪。他不小心感冒了。
我到的时候,家里隐隐有一种紧张的气氛。奶奶,叔叔和妈妈在小声说着什么。舅舅不时走到床边观察外公的呼吸。
爷爷在睡觉,我不能加入他们的谈话。无聊之余,我溜到隔壁房间看DVD。《天若有情之追梦人》,由刘德华和吴倩莲主演。电影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我还记得刘德华骑着摩托车,吐血,背着穿着白色婚纱的吴倩莲越走越远。这时候我奶奶发现我在看碟,轻轻训斥我:几点了?我还在看电视。去看看你的祖父。
我自觉做错了,赶紧来到爷爷的卧室。我叔叔当时在给我爷爷做心肺复苏,发现我在那里,分配我在门口等救护车。
我茫然地站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处,望着救护车可能的方向。不知道过了多久,舅舅从屋里出来对我说:别等了,他不会来了。
不久后,院子里摆满了花圈,哭声越来越大。亲戚都在,陌生人多。我站在角落里,看着人来人往,觉得自己应该和他们一样难过,但是我哭不出来。此时,我似乎在那里又不在那里,世界似乎不再真实,一切似乎都是一场不会醒来的梦.
现在我知道我当时经历了短暂的游离,因为我无法接受爷爷的去世,无法像在场的其他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悲伤。无法呈现的巨大情绪直接冲击着我的意识机能,让我无法在那一刻停留在现实中。
其实“哭”本身就是一个悲伤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高级的心理过程。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男人很在意别人有没有咳嗽。只要听到别人咳嗽,他就会全身发抖,感觉很不舒服,甚至拒绝去医院看病人。周围的人都已经被“警告”不要在他面前咳嗽,大家开始觉得他很“刻薄”。他也很苦恼。咨询师通过了解发现,当事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生病,一个月内就去世了。
一开始他父亲只是经常咳嗽,并没有太在意。甚至当事人也抱怨他父亲的咳嗽干扰了他的学习。然而,几个星期后,家里人觉得情况不对,马上把父亲送去看病。当他到达医院时,他的父亲立即被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并在一周内死亡。在震惊和恐慌中,这家人匆忙为他们的父亲安排了葬礼。
但当事人并没有悲痛完,甚至因为抱怨“父亲的咳嗽打扰了他的学习”,而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愧疚感。但他年轻的时候只知道“男孩子不能哭”和“要坚强,要坚强”,压抑了自己的感情。
只是情绪不会被消除,被压抑的情绪会改变形式,重新浮现出来。
这位病人表现出对咳嗽异常敏感。他不是担心别人会感染他,而是担心自己会再次唤起失去的痛苦。
悲伤是失去的结果。
除了亲人的去世,损失其实还包括很多东西:
1.其他重要人物的离开
李白《劳劳亭》《人间伤心处,老老送别亭》。明知春风苦,不送柳绿。“就是送别别人的时候表达悲伤。
2.客体爱情的消失
有时候重要的人不走,我们心里却觉得被拒绝,感受不到对方的爱,这就是失去对象的爱。失恋的人很痛苦,因为原来爱他的人拒绝了他。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觉得被赡养人忽视、拒绝甚至抛弃,也是一种损失。
3.失去未来的一些可能性
我们常常对未来抱有积极的幻想,但现实未必如我们所愿。当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我们会经历失落。比如高考失败,面试失败,都是损失。
一个妻子抱怨她的丈夫——对她的丈夫不忠,她所有美好的婚姻梦想都破灭了。这也是一种创伤。
4.失去身体的一部分
杨千_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天生一对》。它讲述了梁的故事,一个强壮的男人,发现自己患有乳腺癌,不得不切除乳房。当梁得知自己得了乳腺癌后,极力否认,拒绝做全乳切除手术,只为避免失去女人的乳房。
所以,失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失去,那是不可能的。
难怪佛教徒相信“众生皆苦”。
在第《哀伤与抑郁》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认为,悲伤是人失去后的一种自然而健康的过程。人如果不能很好的悲伤,就有可能转化为抑郁的病态过程。悲伤是可以自然恢复的,但抑郁就像一个泥潭,让人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
只是有时候我们无法悲伤。
因为悲伤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意外死亡后,痛苦万分,几乎晕倒。
因为一些损失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人们往往会设置各种仪式,试图在可控的情况下适度表达悲痛。比如亲人去世后,我们会举行各种繁琐的仪式来悼念,每年的清明、纪念日等日子,我们都会想起自己的老朋友。
悲伤无法表达,有时候是因为当事人潜意识里担心表达情绪很危险也没用,或者是自己的悲伤没人能承受。
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了,从那以后,我朋友就头疼,无心工作。我们的几个朋友很担心他,所以请他喝一杯。大家都劝他不要太压抑自己的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都告诉我们。他抱怨“那些犯贱的东西有什么用”,痛哭流涕。最后他喝得不省人事,被带走了。不过之后头疼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也逐渐恢复了一些热情。
很明显,朋友之前无法正常悲伤,压抑的情绪转化为身体症状:——头痛。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压抑这些巨大的情绪,让他不愿意工作。当这些情绪得到部分表达后,他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人有时候没有现实条件来表达自己的悲痛。
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几个月后看到的一则新闻:当地一名救灾干部因抑郁症自杀。
详细了解后,我发现:
原来,这位干部的家人在地震中遇难,但他负责当地的救灾任务,因此无暇顾及。而别人能成功悼念已故亲人,他的悲痛却无法进行,最终转化为病态的抑郁。当他的工作最终结束时,他选择了自杀。
面对别人的失落和悲伤是不容易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相互传染的,别人的痛苦也可能会打击到我们内心被压抑的痛苦。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痛苦,我们可能会存着内心的火,以安慰别人的名义打断别人正常的悲伤过程。
这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一个中年男人向心理咨询师抱怨,他的中年危机是——,上了年纪又年轻,性能力下降,事业发展不顺利。
咨询师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听,听来访者的悲痛: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青春,失去了职业发展的幻想。我们很难对此有所作为,因为这是一种“宿命”,每个人都会经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让他逐渐表达悲痛,完成自我的认同和融入。
同时,咨询师还需要面对自己失去——的全能感。我们不是神,能消除世间一切烦恼。我们也需要好好悲伤。
如果你防止自己失去经验,顾问可能会试图给来访者各种建议,以维持你全能的自我感觉。于是,心理咨询师阻碍了来访者体验的流失,占据了来访者表达悲伤的空间。
优盟心理的心理治疗师被老师反复灌输一种“把来访者放在我们心里”的基本咨询态度。我以前就在想:怎么才能把来访者放在心里?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反映这种态度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失落和悲伤的角度去理解。
有人说,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一遍又一遍经历失落和悲伤的过程。
心理医生就是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生活中的挫折都会被看到,痛苦会被理解,悲伤会被陪伴,疲惫的心会得到缓解。
于是,人们有机会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掸掉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进。就像UM心理服务经常说的“和我们公司一起帮你度过黑夜”。
至于写这个,突然想到春节期间,在这个美好的节日之际,写了这么多关于生与死的文字,真的很失望。
不过转念一想,佛家有句话:“唯有苦难接近佛”3354如果我们能认识自己的苦难,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找到幸福的生活,体会当下的美好。
这样也算是帮大家“忆苦思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