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演义》给我的启迪
文/秋日
2014年11月6日,在沙家浜风景区举行了“沙家浜部队”成立75周年暨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第21次研讨会,我有幸再次来到了沙家浜并见到了久违的文友徐耀良,还意外获得了他的一本革命斗争长篇小说《沙家浜演义》,我用了一个月时间,细细拜读了他的这本大著,感慨万千。
? 徐耀良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0部,《沙家浜演义》是其中的一部新作。据作者自我介绍:“这是一本花了40多年知识积累,突击半年多时间完成的非虚构新作。”可见他对研究革命斗争史已达到了讴心沥血的程度。为了对他馈赠的回报,我按捺不住写下了对这本书的体会和感想。
首先,这是一本给人们有全新感觉的好书,无论是书的形式和内容,都能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摒弃了现代人的常规写法,采用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人们对“沙家浜”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了,例如现代沪剧《芦荡火种》、现代京剧《沙家浜》、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等,这些戏剧的情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塑造的,与史实有一定距离。而《沙家浜演义》中的描写基本上采用写实的手法,人物和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说实话,有些著名战斗我也略知一二,只是我所知道的没有作者描述的那么详细罢了。实践告诉我们:虚构与非虚构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非虚构肯定是最难做到的。至于作者为何用“演义”形式来表达,也许作者为了留有余地,可见他的良苦用心。
其次是作品的通篇构思十分巧妙,给人印象深刻。例如:第七回中讲到叛徒杜盛元出卖石楚材后,有懊悔心里的叙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有些情节,如果我们不钻进去剖析一下,往往会被忽略而过。可是,作者在这些方面的记述十分用心,而且描述得更深一层。例如第十三回中讲到吴焜带领战士来到大上海附近,许多战士都想到大上海逛逛,吴焜也想,就问向导:“能去吗?”向导说:“可以,但要换上便衣,不带枪。”吴焜十分遗憾地说:“枪是我们的命根子,那就不去了。”令人婉惜的是,进上海逛逛街这及其简单的事成了吴焜的奢望,吴焜不久就牺牲了,上海对于他来说,只能擦肩而过。第十八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伤病员谢锡生与赵阿三摸到了十多只阳澄湖大闸蟹,准备煮熟了改善一下生活,为了不暴露目标,结果只能把大闸蟹一只只放回湖中。谢锡生不久在阳沟溇战斗中牺牲了,大闸蟹最终没有吃成,战士们把他埋葬在阳澄湖边上,也许是战士们的一种良好愿望吧。第二十四回中关于赵健的描写,伤病员赵健与房东姑娘翠花的相遇相知,因为战争,却不能结成姻缘,成为他俩终身难忘的遗憾。所有这些情节,由于作者有意识的渲染,才会产生无限的悬念。然而,这些感人的故事大都被记者和影像制作者捕捉到了,经过他们的再创作,现在已经写成了文章或拍摄成了微电影。
《沙家浜演义》中的精彩片段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论述。正如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曹晋杰先生在书评中所说:“《沙家浜演义》对教育干部群众,教育下一代,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上文字,就是《沙家浜演义》给我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