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咖啡的碰撞——李家民和他的好咖啡网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繁荣。无数在全球都是票房奇迹的电影在中国诞生,加上日益壮大的网络渠道,影视行业的春天似乎会持续很久。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拍摄了12部电影和多部专栏、短片后,跨界进入咖啡行业,利用互联网搭建咖啡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这个人是李家民,天狼星电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制片人。现在,他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Haoka.com创始人。

从爱上咖啡到懂咖啡

作为制片人,在拍电影之前,我经常要和管理层以及核心主创见面,而无论双方选择在咖啡馆还是在公司见面,咖啡都是标配。李家民说,几乎每个电影制作人每年都要喝100多杯咖啡。就这样,他渐渐喜欢上了咖啡的味道,苦涩过后,又回归甜蜜,就像拍一部电影辛苦付出带来的回报,让人欲罢不能。

李家民买了一台咖啡机,开始研究咖啡。从咖啡的历史渊源到咖啡豆的不同品种,从咖啡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到国内咖啡市场的现状,他对咖啡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萌发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想法。

咖啡是世界第二大贸易,仅次于石油,也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在中国,雀巢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星巴克则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增长市场。再加上Luckin Coffee的出现,以及各种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的新品牌的出现,中国咖啡市场看起来真的很热。

但总消费市场不到2000亿,人均年咖啡消费不到5杯,太小太小了。咖啡市场表面繁荣的背后,供应链臃肿、产品力不足、文化渗透率低等现象依然存在,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咖啡产业发展的动脉上。

打造咖啡产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

拍电影的时候,主创人员是否用心,是否足够真诚,技术水平如何,都会在最后的影片中清晰的展现出来。制作咖啡也是如此。

李家民在“好咖啡网”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让世界平等对话”的价值观,这不仅来源于咖啡的公平贸易属性,更是对李家民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定义。

为了实践这个价值观,李家民开始带领他的豪卡。com深度梳理咖啡产业链。在上游,他深入山区,与咖啡农交谈,在中游,他走访了数千家工厂和咖啡从业者,在下游,他仔细调查消费市场,倾听需求。最后提出了S2B2C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浩卡。com整合全球50+咖啡产区的咖啡豆,连同牛奶、糖、奶茶粉、设备、器皿等周边产品,为中游咖啡企业(品牌、咖啡馆、奶茶店等)提供一站式采购方案和解决方案。),同时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浩卡。com力求消除产业链原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化供应链,让整个过程透明化,尊重咖啡农、咖啡从业者和消费者。

在拍摄过程中,一个工作人员的失误可能会毁了整部电影,但在咖啡行业,任何一个小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从而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因此,李家民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

好的产品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Haoka.com建立了一套近乎苛刻的质量控制体系。生豆的直接制作必须由CQI认证的Q评分员进行,烘焙曲线必须由烘焙冠军亲自制定。此外,Haoka.com还聘请了许多世界级的咖啡大师负责质量控制,严格规范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确保产品的持续稳定。

普及咖啡文化的使命感

咖啡文化在中国的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次咖啡浪潮。以雀巢为代表的速溶咖啡第一次进入市场,唤醒咖啡的味道;第二次,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商业咖啡确立了咖啡的社交属性,创造了“第三空间”;第三次是以一批精品咖啡品牌崛起为标志的精品咖啡浪潮。

目前,雀巢和星巴克在中国的咖啡市场仍然占据着压倒性的份额。即使近两年互联网咖啡新贵众多,但整体咖啡文化渗透率仍显不足。所有品牌都专注于存量市场,忽略了中国广阔的增量市场。

在李家民看来,目前中国咖啡的高价是阻碍咖啡文化推广的重要因素。在意大利,一杯咖啡只要1欧元,而在中国,一杯30元的拿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不够友好,这也导致了咖啡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

浩卡。com给自己一种普及咖啡文化的使命感,会用社交营销和娱乐营销全方位推广咖啡文化。同时利用供应链优势推动咖啡全场景降价,吸引更多普通消费者接受咖啡产品,在维护存量市场的同时扩大增量市场。

李家民表示,早年在电影行业积累的营销资源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中国讲究儒释道,文化相通。相信中国的咖啡迟早会像中国的汽车、电子产品一样,进入世界主流市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成为行业领袖,李家民和他的好咖啡网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发展模式、优秀的核心技术和跨界融合的能力。希望这个有勇气有远见的年轻人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