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电影。
看完了整部电影《小丑》,除了极度压抑和极度极端,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小丑的设定应该是一个很讨喜的设定,一个可恨又可怜的角色。电影的讽刺太过极端,总让人有一种反社会的感觉
亚瑟遭受了很大的痛苦并得到了同情。同是一个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他内心极度压抑,最后母亲的骗局被揭穿,这完全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整个信仰体系崩溃了。他开始毫无节制地杀人,杀人来满足自己的快感。其实很多反派都是可爱的,因为他惩恶扬善。他是灰色地带,但因为纯洁。纯粹的坏,甚至有时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人格设定,恰恰可以最大程度的淡化反派的“反”和观众对他们的天然反感。
而亚瑟的转变,我觉得是动力不够,或者说冲突不够,还没有到足够“对立”的地步。那就是“苦难”还没有触及到人们潜意识中最柔软的地方。不能带进来,自然也不能完全理解。我只能同情亚瑟,我永远不会喜欢他,也永远不会支持他。
最后,小丑赢了,但他真的快乐吗?你真的达到目的了吗?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电影中,我们甚至希望反派最后能赢。说得好听点,就是希望后两方能活下来。为什么?原因是我们潜意识里认同他的观点,即使他代表的是反派。
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的一面,就是看不到人的那一面。反派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享受,赢得我们的同情,是因为他让我们心中永远见不到光的那一面重现,告诉我们还有类似的人。代入感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这一点上,导演的意图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以客观中立的角度看待小丑,对人物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不仅仅是在讽刺特权阶级,他也在质疑民主。一方面是精英主义,一方面是民粹主义。底层民众应该如何管理自己,谁来治理社会?谁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