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之秋天的记忆优美散文
妈妈说:“立秋了,在咱老家寸草该结籽了。”
我知道,她老人家又在想念家乡了。其实,我也很想。
平平整整、四四方方的这个小村,坐落于华东平原的北边,村人们沐着日升而作,伴着日落而息,已有上千年了。而我,在这个小村里度过了几年懵懵懂懂恍如童话般的时光,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虽然短暂,却是那么的让我留恋,我时常不经意间回顾起她来,回顾起我最喜欢的秋天。
秋天的记忆,之于我尤为深刻。秋天来的时候,秋叶变黄了,秋草变香了,秋收便如约而至了。这个季节,闪闪的金黄成了小村的装饰。你看,黄橙橙的玉米棒子,一筐一筐的堆在田间地头;熟透了的黄里透红的苹果缀满枝头,飘逸着诱人的果香;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仿佛被检阅的士兵,威风凛凛,列队昂首;那十里芦苇荡,在秋风里浩荡着;那黄黄的高粱杆,红红的高粱穗,如燃烧的火炬,璀璨成一片。秋的收获,催着农人们晨起暮归;秋的丰盈,使得农人们笑颜如花;秋的味道,氤氲在我童年的心房,阵阵的浓郁芳香……
一、那时秋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极喜欢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它道出了秋天的壮美与浩荡、秋天的丰盈与收获。秋收在农民眼里就是收获,就是喜悦,就是希望。之于我而言,秋天就是最美的童话,长在田野里的一幅丰盈的童话。
我记忆里的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秋,那时还没有包产到户,农民们还都是公社社员,收获的农作物还是集体所有、集体保管、集体分配。秋收的时候,每天大清早,大人们总是把收割的镰刀等工具在石头上磨得铮亮,然后把黄的玉米、红的高粱、绿的豆子等农作物收割回来,放到大队的场院里,一样一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然后再按照各家各户的工分多少来分配。农民们每天望着这小山似的收获,心里喜滋滋的,再累也不觉得了。
那时,爸爸在南方工作,妈妈每天都忙到天黑才回来,姥姥每天把饭做好放在锅里热着,等妈妈回来一起吃。小孩子晚上困得早,姥姥总是先把玉米棒子烤熟了让我先吃,那浓浓的烤香味,到现在我都记得。妈妈回来吃晚饭的时候,我早已经睡着了。
那时秋收,大人们都很辛苦,肩挑背扛的,从早忙到晚。妈妈经常是累得吃完饭倒头便睡,都无暇顾及我,都是姥姥忙前忙后照顾我。由此,我跟姥姥的感情特别好,姥姥也特别地疼我。
秋收再忙,小孩子自是不用管的,整天无忧无虑地跟在大人身后瞎跑。妈妈在集体的田里忙,我就跟着姥姥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忙。我自小是个极安静的小孩,姥姥自己忙着自留地里的活计,我就在旁边自己玩。有时可以追着一只蚂蚱来来回回跑半天,有时蹲在地上逗着一只肉墩墩的虫子,与之呢喃私语,有时又会帮着姥姥掰玉米棒子,有时又会去逮几只蝈蝈,晚上放在窗台上,伴着蝈蝈的鸣叫惬意入眠。反正,秋天的田野上,满眼都是乐趣呢!
二、九月入学
秋天的记忆里,有我永远忘不了的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日子。我记得阎维文的一首歌《母亲》里有这样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真是这样的,妈妈的针线活特别好,我的书包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那时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舍不得花钱去买新书包,妈妈就用爸爸单位发的劳保手套,是白色帆布的那种,拆了几只,又细细地裁剪了,用手工缝在一起,然后又用红布剪了一个五角星贴在上面,做成了一个特别漂亮的书包,令小伙伴们好生羡慕和嫉妒。这个书包也一直陪伴我到小学毕业。后来长大了,书包小了,就不再背了,但也没舍得扔掉,如今成了我珍贵的“文物”。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位三十五六岁的中年女教师,那时教师稀缺,算数和语文都是她一个人教。虽然她只教了我两个多月我就随父母去了南方,但是我对这位老师记忆深刻,到如今我都记得她的名字,记得她的模样,记得她说话的声音,悦耳动听,不紧不慢,像潺潺溪水。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位温柔、多情、恬静的中年女子,虽然缺少了几份年轻生命里涌动的激情,也失去了几份热烈的眼神,但骨子里流露出的淡雅、安静,就像秋日的天空,散发着另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我的拼音是她教会的,至今打字都是用的拼音,而不习惯用五笔;她教会我的第一个汉字,是我的姓,然后是我的名字;她教会我读的第一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她经常夸我字写得好,每每上课,她都会把我的写字本展示给其他同学看,鼓励大家好好练字。因此,我永远忘不了上学的那第一个秋天,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位老师。后来,离开家乡去向她辞行的时候,她拉着我的手嘱咐我好好学习别忘了家乡。
在时隔40年后的一个秋天,我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我第一个想去拜访的就是我的老师。她虽然已是近80岁的老人,我惊讶,她依然记得我的名字,依然记得我是一个恬静的女孩。
那一刻,我的耳畔响起了那首《父老乡亲》:“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一声声喊我乳名……”
三、如今秋更浓
人到中年,思乡之情便越发的浓了。在2019年的国庆节,我重新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这个季节,南方还是一片肥沃的绿野,而北方已是晚秋了。庄稼地里早已被收得干干净净,只有路边的白杨树还依然整整齐齐地屹立着,任凭秋风萧瑟,任凭绿意褪成金黄,打算用最后的一抹亮丽,来绚烂着北方原野的浩荡。
村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宽宽的柏油公路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铺展得像两条金色的大道,从村里一直蔓延到村口。人们正忙着把已晒干的玉米堆到圆柱形的粮仓里,高高的,满满的,黄黄的,喜煞人!
进去亲戚家的院里,同样是满院子的收获。在靠近院墙的地方有一个小菜园子,绿油油的蔬菜生长着,那菜绿的可人,还没吃,就已闻到了青菜的香味了。枝叶繁茂的柿子树上缀着橙黄的柿子,一串串的,压得树枝弯弯的,都拖到地面上了,真的是果实累累啊!冬枣树结满了枣子,虽然还是青青的,摘一颗放在嘴里咬上一口,甜甜的,脆脆的,好吃着那!一群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凑着热闹,也不怕人,肆无忌惮地在树枝玉米间跳来飞去的,唧唧地欢叫着不亦乐乎。进到屋里,一应摆设如城里一样,整洁有序。他们高兴地告诉我,现在的农产品都是网上交易,方便快捷又省事。
在后来的几天里,亲戚们轮流开车来接我们去吃饭,那份浓浓的乡情暖暖的,让人感动。在走亲戚时经过的每一个村子都是丰收的场景,有很多农户,村里的路面已晒不下那么多的粮食,就把玉米棒子放到村外的公路上去晒,一路一路的,恍如一条金色的长城,望不到尽头。
正如陶渊明诗里写的:“仰望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有大部分农家都已经买了小轿车,田野里奔驰着各种农用车,平原的大地上,农民早已脱离了肩挑背扛的农作时代,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真的是日新月异啊!时隔多年,农村的景象已不再是我记忆里的从前了。虽然从媒体上有看到了这些变化,但当亲历其中时,感受的确是不一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眼前,令我震撼,令我惊叹!
这样的秋,是殷实的,是富足的,是厚重的,是祥和的,是忙忙碌碌的快乐,是自给自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