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真诚而孤独的英雄?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让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罗曼·罗兰将小说题献给“自由的灵魂”。

这个“自由的灵魂”,指的是一切追求真善美的英雄。因此,他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一个敢于反抗不健全的文明,不随波逐流,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自由灵魂”,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孤独的英雄,这个人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

01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国人,他出生在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里,从小就表现出相当的音乐才能。十一岁时克利斯朵夫就在宫廷演奏,崭露头角,受到上流社会的赏识。这样的经历使得少年克得斯朵夫有机会了解上流社会的生活,参与一些上层贵族的活动。

由于父亲是个酒鬼,对家庭极不负责任,少年时的克利斯朵夫就不得不为生活奋斗,不但要养活自己,而要养活一家人,自己生活的困顿与贵族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克利斯朵夫的眼里,流光溢彩的贵族生活并不值得羡慕,贫穷的生活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贫穷而带来人格、自尊被伤害。由于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公爵与贵族们给了他许多荣誉,于是他以为这样就维护了自尊,就可以融入上流社会了。

然而,初恋的失败彻底打破了他的梦幻。克利斯朵夫爱上了贵族少女弥娜,但弥娜的母亲克里赫太太以门第差距的理由拒绝了他。这一次,他的心灵接受了撞击,他终于觉醒了,他痛斥虚伪的、以金钱门第为价值标准的克里赫太太说:

“即使我没有你的门第,可是我和你一样高贵。唯有心才能使人高贵。”

他看到了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

在世界文学正面形象的画廊里,有不少个人奋斗的英雄,但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私欲、野心和杂质,而像克利斯朵夫这样一尘不染、无私无畏,具有强烈使命感,爱真理甚过爱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心灵伟大”的个人奋斗英雄并不多见。

在那个“阴箍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的年代,克利斯朵夫的出现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促使我们反省、自律。他用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执著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富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热情的人们为人类的幸福而战斗。

02

克利斯朵夫是“真诚”的。他憎恨虚伪,他的真诚达到坦白纯净的地步,显示出道德的美和文明的力量。它使一切虚假丑恶的东西相形见绌,使一切善良的人们受到感染。一个人如果受种种限制而不能全部说出他所相信的话,但至少可以不说他所不相信的话,可是好些人就做不到这一点。可见,真诚之可贵。

真诚是跟聪明和美貌一样少有的天赋,它是文明的基本素质,唯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和高贵的灵魂。克利斯朵夫渴望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社会充满自由、平等与博爱,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人们都戴着伪善的面具,彼此互相猜疑、缺乏信任,罗曼·罗兰写道:

“他们这种人,在宗教上、艺术上、政治上、日常生活上,都没有勇气去爱去憎去相信,甚至也没有勇气不相信。”

作为音乐家的克利斯朵夫似乎应更多地关注文艺界的状况,庸俗的风气使得神圣的艺术变成向权贵曲从拍马的工具,掌控舆论的人无耻地出卖着自己的灵魂。

“真诚”可贵,更可贵的是能不畏强权与暴力,为捍卫“真诚”而去勘正。克利斯朵夫做到了,他反抗贵族,轻视豪门,攻击市侩,因而受到上层社会的排斥,克利斯朵夫陷入了困境,但他没有妥协。

在不断的抗争中,克利斯朵夫的“真诚”升华成为理想社会的追求,他渴望一个没有强权、暴力、自由、平等、博爱,充满真善美的社会。他憎恨军国主义,以及架在军营门口,对准市区的大炮。

他要反抗。在解救被欺侮的少女时,他失手造成了命案,不得已离开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逃亡法国——这个在他心中早已向往,以为是快乐、自由的乐土的地方。

然而,法国也到处充满骇人听闻的罪恶,社会极度腐化,唯利是图之风盛行。文学艺术也染上了这种顽症,报纸上充满关于淫秽的描写和报道。克里斯朵夫虽然失望却毫不退避,他要在摧残人格的恶劣社会里,做以个真正的人。假如周围的人是庸俗丑恶的,绝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外界的障碍,社会的腐朽,绝不能使灵魂萎缩,反而迸发出耀眼的光辉。对于自由灵魂来说,是“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人性受到压抑,门第观念还很严重的社会,克利斯朵夫这种提振生命力的精神,就一种是维护灵魂自由的英雄主义精神。

生命的主要价值在于创造,这才是生命力最强大和最有意义的表现。罗曼·罗兰极富激情地写道:

“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

不过,谁又能够预知自己能否创造呢?人的才能有大小,而且即使是一个天才,他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罗万象。就算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造”者,环境不给你创造的机会,那又奈之若何呢?

在小说的第一册末,克利斯朵夫就因陷入了这样的困境而感到十分痛苦,他的舅舅开导克利斯朵夫的一席话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一个人应该做他能够做到的事,竭尽所能。”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一生奋斗的克利斯朵夫无数次陷入困境,却从不退缩,从不放弃,他顽强、执著地抗争着,他战胜了别人,也战胜了自己,他是真正的英雄。

克利斯朵夫渴望用自己的真诚奏一曲充满人道主义的赞歌。在克利斯朵夫看来,变革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段就是人道主义,就是“爱”和充满人类之爱的艺术。用“爱”去抚慰受欺凌的痛苦的灵,用“爱”去感化一切假丑恶,让它们复归于真善美,用“爱”去创造一个自由的新世界。

然而,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只让他认识到一个无情的事实:无论他有多么优秀的品质:真诚、善良、无私、充满爱心;无论他有多么崇高的理想:改变社会现状,为人类谋求幸福;现实却不因他的完美而有所改变,一切都依然如故。

想用“自由、平等、博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战斗武器来克服文明危机,只能是一种梦想。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他只能是个孤独者,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来与他结伴同行。人们来来往往追逐名利,为了各自的需要,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他的真诚让他们感到恐慌,他的抗争肯定会受到他们的压制。

在那个腐朽的社会上,鄙俗的环境里,稍有理想而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人,日常都在和压力抗争。尽管他从不畏惧,尽管作为音乐家,他功成名就;然而他要改变社会现实,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却无法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能算个失败者。

孤独的克利斯朵夫用他奋斗的一生给我们上演了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显得那么动人心魄。

03

在自私、虚伪的人群中,克利斯朵夫是孤独的,但社会并不只是假丑恶,还存在着真善美。

在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奋斗过程中,在奋斗的困惑中,总有无数有着美好品德的人在关心着他,鼓励着他,安慰着他,使他一次次从奋斗的低谷中走出来,继续战斗。

他的舅舅,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小贩,保持着人类最美好的天性,始终对人类未来充满信心,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生活,是他帮助克利斯朵夫克服了怀疑自己的精神危机。

法国女教师安多纳德是书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好似一颗倏忽消逝的流星,用她的温厚娓婉、虔诚贞洁、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照亮了别人,克利斯朵夫从这个她身上吸取了生机和力量。

他的挚友奥里维是纯洁无私的理性的代表,他帮助克利斯朵夫接近人民,完成艺术观的转变。他们之间的友谊表现了人类的精神***鸣和情感价值。

克利斯朵夫的女友葛拉齐亚是美的理想的体现,她给克利斯朵夫带来宁静澄明的心境。

或许是上帝的安排,这些帮助克利斯朵夫的善良的人们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他鼓励、安慰,却又如流星一般悄悄离开。没有谁能与克利斯朵夫***度一生,当葛拉齐亚最终也先他而去时,在这个世界上,他真的只是孤单一人了。

但此时的他,不再有孤独感。历经沧桑,功成名就的克利斯朵夫变得清朗高滔。晚年的克利斯朵夫,有了名誉,有了地位,一生的战斗终于可以结束了,他终于可以选择离开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因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没有实现而懊恼。一切悲欢离合,一切是非得失,一切矛盾冲突的因素,到最后都归于和谐,融合成伟大无边的宇宙交响乐。在音乐的回响中,孤独的英雄克利斯朵夫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