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清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一首绝句。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几位日本友人力请谭嗣同东渡日本,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慷慨赴义。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祝福,以及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有多种解释,尤其是“去留”二字,争议颇多。一般认为“去”是指逃亡离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几经转折逃往加拿大,而梁启超则逃亡日本;“留”是指谭嗣同自己,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但被谭嗣同拒绝,甘愿留下来,保护光绪帝。另一种说法是说,“去”是指侠客大刀王五,谭嗣同曾随大刀王五学习武术,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一起营救光绪帝,但未能成功;“留”则是指谭嗣同自己。第二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谭嗣同和大刀王五关系非同一般,而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也冒着危险为谭嗣同收尸,一时被传为美谈。最后大刀王五参加义和团,被八国联军杀害,并枭首。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去留”是偏正词,即留,肝和胆分别对应“两昆仑”,只有一层意思。前两种说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实力也好,留下为了牺牲也好,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的事迹都会像昆仑大山那样,永垂不朽。如果是第三种说法,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更加简单,即使大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又有何惧,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仑大山一样的浩然之气吧!更加能表现出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和无畏。不管是哪种解释,这两句诗早已经深入人们内心,成为了人们追求真理而甘愿献身的励志语。
扩展阅读:谭嗣同的简介
谭嗣同(东海赛冥氏,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谭嗣同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主张。并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远遗堂集外文》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扩展阅读:谭嗣同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第二十五条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