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土的“十面巨石”,为什么会被称为国宝?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每一个都圆而见方,上窄下宽,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因为形状像鼓,发现地又在陈仓山,所以当时人们称这10面巨石为“陈仓石鼓”。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虽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将秦国国君猎祭活动的经过以四言诗的形式逐一雕刻,意在“刻石表功”、“托物远传”。

根据诗歌的内容,这十只石鼓分别被命名为灵雨鼓、銮车鼓、田车鼓、汧沔鼓、车工鼓、吴人鼓、吾水鼓、马荐鼓、而师鼓、作原鼓。由于石鼓上的文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不为后人所知的历史,还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因而石鼓身价倍增,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连当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大家都惊叹于巨石上篆文的“古妙”!

安史之乱爆发,10面石鼓埋藏荒野!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逃往雍城躲避战祸。听到石鼓的传闻后,肃宗心生好奇,下令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短短几个月后,叛军逼近凤翔,文武百官出逃,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朝廷对外宣称石鼓“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安史之乱”平定后,天下得以太平。

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时任吏部侍郎)得知此消息后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转移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可惜的是,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上书的奏折也石沉大海。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

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终于被移送到当地孔庙。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作原石鼓莫名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