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行刑前,为何都要用绳子将犯人五花大绑?原因并非你想的那样,咋看?
在古代的时候,对于死刑犯就是用绳子将他们绑起来的,到了现在,尽管死刑已经从斩首变成了枪决,但是司法警察在押送犯人的时候一定会将的手铐脚镣拿下来,之后会用粗麻绳将犯人捆起来。这样的方式一般都是对死刑犯使用的,也是执行的司法警察的一项必备的技能,之所以要将他们绑起来,主要还是防止犯人在枪决之前逃走,并且还会留出一段距离给行刑者限制犯人的活动。
再用绳子困起来的时候不仅要将犯人上半身绑起来,腿部也是要绳子捆绑的。这样就有很多大家不明白的了,为什么犯人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也跑不掉了,腿上为什么还要帮一道绳子呢。
实际上死囚行刑前绑上绳子,并不是只是害怕犯人逃跑,而是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怕犯人有应激反应。面对死亡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平静,那些罪犯虽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要让他们自己面对死亡,肯定还是会害怕的。
因此哪怕能够保证犯人不会逃脱,但在死亡的刺激下,难免有一些犯人会制造出一些麻烦。而用一根绳子绑住犯人,就能避免一定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减少犯人的痛苦。拿中国举例,中国古代行刑多采用“斩首”的方式,现代则对于死刑一般采取枪决。但不论是斩首还是枪决,都讲究一个“准头”。
这不仅是给行刑人员增加了工作量,犯人还要多受罪,何必呢?另外一点,也就是标题说的那点,的确有害怕犯人逃脱的原因,不过这种害怕不是现代,而是古代害怕。死囚行刑前身上绑绳子这个习俗,不少人应该都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都是会被押送到专门的行刑场执行,而这行刑场跟现代设立在守卫森严的地方不同,古代行刑场一般都是安置在闹市中,比如说电视剧中常出现的菜市口。之所以会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借由执行惩罚来达到震慑百姓的目的。
除了外界影响外,罪犯本身也是古代狱卒需要担心的一个方面。古代行刑跟现代不一样,古代经常会出现“满门抄斩”的情况,这些受刑犯人基本都是一起行刑。比如发生在公元1403年,明成祖时期著名的大儒方孝孺被“灭十族”一案,包括方孝孺家人以及门生在内,受牵连人数高达873人。
如此众多的犯人,如果不用绳子绑起来,他们如果决定一同逃跑,负责押送的狱卒还真不一定制止的住。虽然绳索并非万能,但多少会对犯人起到一定的克制作用,这种习俗也就从古代流传至今,成为了犯罪执行死刑前的“标配”。其他国家采取绑绳索这种方式的理由,也跟我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