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游戏电影评论

大卫·芬奇是一个忽视观众智商的著名导演。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他挖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坑,所有人都跟着他往下跳,他心甘情愿,不知疲倦地跳着舞。每次你在兴奋自己已经知道真相的时候,他又来一个180度大反转,突然给你一记闷棍,坏笑着:“你还嫩了点。”最难得的是,对于恍然大悟后的惊喜,观众也是期待被调侃的。然而,这个“游戏”确实有些磕磕绊绊。

试图理解作家的思维,大概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尼克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亡,父亲自杀的阴影一直在潜意识里若隐若现。这段灰暗的童年记忆影响了尼克的婚姻、兄弟情谊和表演风格。我哥想帮他一把,就雇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组织来设这个重围。

首先让我感叹一下这个CRS机构的匠心。设置了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关卡,就说最后一跳,四个方向的一栋楼,他怎么指望尼克会从那个角度跳出来,打得恰到好处,而且不准?这么小的气垫,他怎么知道风是朝哪个方向吹的?如果稍有差错,我们亲爱的尼克就不知道被斜抛到哪里去了。这真是天赐良机。

再说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家伙太大了。电梯事故,被扔进墨西哥,还有把人锁在车里扔进海里,他们都指望尼克能这么淡定,随身带个门把手。就像魔术师玩水下逃生一样,是骨灰级别的恶作剧。我为尼克的善良感到难过。如果有人在你的椅子上放了图钉,跳出来大喊“惊喜!”,会毫不犹豫地给他精确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屈服于那些恶作剧的想象力。中西艺术老师张勇曾向我们展示过自己的经历。一大早醒来,发现校园里的树上挂着一圈自行车,那叫一个霸气放肆的青年。现在想想,想象力不足,恶作剧不上档次。

这个故事的许多情节令人费解,在逻辑上值得商榷。突兀的戏码硬生生的砸向了来不及反应的观众。但是,拍成电影是不可能的,连离奇的情节都可以接受。但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为了表达圣经中的那句话,“我从前是瞎眼的,如今却能看清一切”,本该是对失落灵魂的救赎。但是电影的效果是比较的。有些值得探究的东西是相当肤浅的,比如两兄弟之间的感情,他父亲对尼克的影响,这些都可以成为悬疑背后的驱动力。然而,电影的发展抹杀了所有这些可能性。编剧暗示了一个逻辑,不管过程是怎样的,只要尼克在最后跳出来,简单地再现他父亲的处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尼克也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多么天真浪漫的想法。

从心理学上讲,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创伤与童年经历有关,生命早期最深的印记来自于父亲母亲的形象、基因和性格,这些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童年经历对我们的性格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活在童年形成的许多模式中而不自知。或者是因为童年失去的需求缺失而疲惫不堪。表面上,我们是自由的,但实际上,我们总是处于相似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相同的开始和结束过程。尼克在成年后的生活中一直经历着分离、痛苦和冷漠。父亲最后的画面总是时不时在他脑海里“情境再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重复”。当然,这种再现不是主观的,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在他的潜意识里,他试图重现当年的创伤,以便创造修复的机会。但是,这种尝试往往是无效的。不仅不能真正有意义地修复创伤,反而让人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创伤。

其实不仅仅是通过那些痛苦的症状,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神分析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下自己漫长人生中锻造的铁甲防身体系,然后轻装上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影片中,关于父亲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尼克试图问管家,但这只是一个尴尬和陌生的轻描淡写。他最终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说明他还没有解开心结。莫名其妙的大团圆结局是庆祝他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还是庆祝他活了下来?他真的被救赎了吗?他真的重生了吗?刻意复活主角,导演一定很得意。“你看,你的死也被我算计了。”死不死由不得你。这种复活更让我难过。如果最后五分钟没有狗尾巴,这部电影可能会给人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信任”两个字。当你无法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当你一无所有,当你无法抗争,谁会是第一个,也许是唯一一个想到的人?

在海底最危急的时刻,尼克突然变得冷静。他告诉自己“这只是一场游戏”。是的,一切,最后,只是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