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军迎来新的腾飞机遇?
中国海军迎来新的腾飞机遇?
俄海军太平洋舰队参演编队在旗舰“瓦良格”号的率领下,于东海海域和我国海军参演编队会合,揭开了“海上联合—2022”军事演习的序幕。与我空军在两国空中联演时“精锐尽出”的情况有所不同,一向罕有人关注的052C型济南舰竟然担负起指挥重任,这也使得来访的俄军“瓦良格”号巡洋舰,成为演习中名义上的最强战舰。而这场罕见的高规格海上联合演习,也使得外界对两国在海上装备领域的合作更加期待。
“瓦良格”这个名字在数百年来屡屡被俄罗斯海上力量赋予大型军舰。这个源自北欧诺曼人分支的族称,因日俄战争期间一艘“瓦良格”号巡洋舰的不屈意志,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意义。当下在俄太平洋舰队服役的“瓦良格”号巡洋舰,是其舰队旗舰,也是当之无愧的头号主力。但我们更加熟悉的,还是辽宁舰的前身——原苏联海军“瓦良格”号航母。
从一片空白领域到坐拥两艘6万吨航母,并且更大、更强的弹射航母正在进行最后的舾装,中国海军仅仅用了不足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辽宁舰起到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事实上,以最知名的“瓦良格”号航母的引进为标志,像UGT-25000燃气轮机、“青海湖”号补给舰,甚至“现代”“基洛”等先进舰艇,都是苏联解体后,我国抓住机会收获的苏联海军珍贵遗产。那么,此次“瓦良格”号巡洋舰抵达中国,是否意味中国海军又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呢?
苏联解体后,其海上力量以及相关装备技术主要被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我国也正是从这两个国家获益良多。不过,相比于花费大额资金从俄罗斯引进舰艇成品,再逆向仿制急需舰载设备的模式,乌克兰“甩卖”苏联海军遗产就显得异常大方。UGT-25000燃气轮机、万吨远海补给舰(前身为货轮),以及“瓦良格”号航母、苏-33原型机,几乎都是以白菜价销往中国。平心而论,前者的模式相比后者更加正规,也同时兼顾了双方的利益,但中国海军确实以更低的代价,从乌克兰收获了急需的设备和更迅速的进步。
放在2022年的今天,俄罗斯外销海军装备即便再“保守”,对中国海军也没有多少意义了。毕竟如今的中国海军,003型航母、075型两栖攻击舰以及055型驱逐舰,一系列新型装备和技术早就逆转了当年的局面,成为俄海军望尘莫及的存在,甚至在俄罗斯舆论还出现了向中国采购先进驱护舰的呼声。
不过,在更加神秘的水下核潜艇领域,师承苏联海军的俄海军仍然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对常规装备来说,30年的时光,是足够让一支舰队从先进滑向落后的巨大维度,曾经被外界视为全球“顶流”的“光荣”号巡洋舰,如今折戟于乌克兰陆上发射的亚音速反舰导弹。我国在30年前建造的052型驱逐舰,与当下055的差距也是同样的巨大。不过,由于核潜艇这种装备的特殊技战术要求,30年的时间还不足以逆转乾坤,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30年间,正是核潜艇发展放缓的特殊时期。
在美苏争霸的最激烈的时期,两国海军争先恐后地建造新式核潜艇,其中美国海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更是针对苏联海军的战略核潜艇打造优势,计划凭借高速、高静音、高深度突进苏联海军“堡垒区”,攻击自卫能力有限的苏军战略核潜艇,以形成对后者的先发优势。为此,“海狼”应用了不计其数的尖端技术,单艇造价也因此高达33亿美元,是B-2A隐身轰炸机的一倍半,也达到同时期美军10万吨核动力航母造价的60%。冷战结束后,如此高昂的价格自然让美国海军不堪负重,随后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不得不将降低造价放在首要位置,于是便出现了新潜艇性能弱于老潜艇的奇特现象。
与此同时,俄罗斯海军在苏联海军末代核潜艇技术基础上,也推出了“北风之神”和“亚森”级核潜艇,同样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先进装备。说白了,美苏在冷战期间受制于巨大的生存压力,不惜成本地在核潜艇领域投入,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冷战结束后,美俄海上军事压力骤减,陆续砍掉了不少核潜艇研发项目,这一行动带来的影响持续至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30年冷战末期发展的不少核潜艇技术,目前仍然颇具价值。更重要的是,不同于航母、巡洋舰建造基地落入乌克兰境内的窘况,苏联出于保密和方便维护的需要,将核潜艇设计、建造单位全部安排在俄罗斯境内,相关技术装备和生产体系在冷战结束后几乎全部被俄罗斯海军收入囊中。
中国海军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进步神速,但相对而言在常规装备领域的进步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核潜艇以及舰用核反应堆技术非常复杂,需要长期持续的大量投入才能逐步取得成果;另一方面,在2011年日本东京核电站事故后,我国民用核电站的发展也变得异常缓慢,海军核潜艇发展很难像水面舰艇那样获得民用领域反哺。因此,俄罗斯海军手中的核潜艇技术,就成了目前对中国海军最有吸引力,甚至是唯一具有吸引力的领域。考虑到这一领域的技术敏感性太强,以及俄罗斯海军一贯的保守出口心态,这种技术原本不会出现在双方的合作目录中,即使少许皮毛待售也会被标上极高的价格。
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特别是俄军在前线局势陷入困顿后,局势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战事前线进展的迟缓,俄罗斯多次在远东举行军事演习,和我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频率也明显高于往年。再加上俄罗斯遭到西方全方位经济制裁,也迫使其进一步向中方靠拢,双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升温,经济、军事、政治合作水平也不断攀高。当然,由于俄罗斯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因此中国很明显在双边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俄罗斯实际上处于“有求于人”的被动位置。此次两国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中,俄军出动了太平洋舰队旗舰——12000多吨的“瓦良格”号,而我们不仅没有派出同规格的055参与,甚至连数量庞大的舰队主力052D也没有出动,最终特意选择了一艘比较老旧的052C担任指挥舰,似乎有着特别的意味。
在国际合作方面,“表里平衡”是一个基本原则,即一方如果获得了外在声誉,往往另一方就要得到一些实际好处以实现“双赢”,除非双方地位差距太大。此次俄海军编队远道而来,虽然是在我们的东海海域演习,但由于我国航母编队早已具备足够的海上威慑能力,也不差一艘老旧万吨巡洋舰“帮忙”,反倒是俄海军更需要南方朋友精锐的海上力量帮助稳定东亚局势,不至于后院起火。因此,在这场俄海军军舰担纲主角的联合演习中,俄罗斯方面想必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或许核潜艇技术就是我们最需要,也是俄罗斯最拿的出手,并且符合外界更期待的“报酬”。
算起来,我国研制核潜艇的时间并不算晚,但受制于早期薄弱的工业技术和有限的投入,总体技术水平有限,常年与法国竞争这一领域的“老五”。这既不符合中国海军向世界巅峰迈进的实际需求,也与其他大国核潜艇快速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再一次把握住战略机遇,与俄罗斯海军分享原苏联海军遗留的丰厚技术积累,就成为中国海军再次实现大跃进的关键契机,其重要性堪比20年前“瓦良格”号航母驶入大连港,就看双方能不能在这一领域达成一致了。也许在若干年后,相关项目解密之时,外界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此次“瓦良格”号巡洋舰抵达中国参加演练,幕后还带来更多的深层次合作,对两国、两军的发展是如此关键。
在64年前,也就是1958年,赫鲁晓夫曾对中国提出组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想法,这成为后来两国关系陷入僵局的重要转折点。从日后来看,中方坚决反对这一提议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苏联的这份提议实际上是将中国视为“下属”,而并非我们希望的“合作”,这根本性分歧一直延续了30年的时间,而中国海军的发展也几乎停滞了这么久。有意思的是,如今中俄海军又真的在某种程度上“联合”在一起,中国海军常规力量的发展虽然早已实现了反超,但“平等合作”始终是中方对外交往的核心理念,或者这就是时隔64年的两次合作,最终结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