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术语太初

太初最早见于《列子》,道家哲学中代表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老君创世纪中的第二个年代。伏羲开天,女娲造人,至此洪荒中有了宇宙和生命。故“太初”表示新的起点。

与太易、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宇宙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制定推演天文历法的根据。《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列子》∶太初者,始见气也。

成玄英认为:“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

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 ,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所以又称八十一分律历。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三统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它还首次记录了五星运行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