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起源来自何处?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仍然存在。直至现代依然如此。只是绳纹人系统的影响,日渐缩小而已。因而,从体质结构来看,日本民族绝非单一民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人口集团和来自东北亚的人口集团,不断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从日本语起源的角度来看,与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日本浯的起源为何,它属于哪一语言系统。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的人们到达并生活于日本列岛,那种语言才叮能成为日本语的来源。通过探索日本语的起源亦可证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许多日本学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语的语法结构与包括朝鲜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宾语或补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语句的构成顺序是主语一宾语一动词谓语;在单词后附加助词或助动词,表示语法意义;名词无性与单复数的区别等。这表明日本语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包括朝鲜浯)可能是从***同砠语分化而来的同系统语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种血缘关系上,也可能与生活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具有某种关连。但是,他们也同时注意到,日本浯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缺少单词读音的音韵对应关系,因而阿尔泰语系不可能是日本语的惟一来源。
于是,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日本语与“南岛语系”(即马来与玻里尼两亚浯系)之间或许有某种亲缘关系。“南岛语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至南太平洋诸岛的一大语系,其范围可至中国南部的一些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南岛语”与日本语的类似点是:元音(母音)有5个,即(a)(i)(u)(e)(o),不使用双重元音;单词以元音结束;浊音不同于单词之首等。这表明,使用“南岛语”的东南亚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对日本民族的构成曾发生影响。但是,足以证明这些民族曾从南太平洋或东南亚直接进入日本列岛的考古学依据,却十分罕见。一些学者便推测,南岛语系的语言可能是经过中国南部,然后传入日本的。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日本语视为“混合语”,即日本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若干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诸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占代日本语的形成,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绳纹时代之前的数千年,在东北亚地区的落叶林带,可能存在一种称为“原东北亚语”的基础语。绳纹时代初期的日本语可能来自这一系统,日本语中的阿尔泰语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来。而到了绳纹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前期,从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鲜半岛,或直接由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进入日本。这样,不仅从朝鲜半岛继续传入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语传入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吴、越语均属南方系统的话言,越语属南岛语系或泰语族,吴语则属藏缅语族。)日本语中的南岛语系的某些特征则可能由此而来。进入古坟时代,中国大陆移民增多,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更为强烈。正是上述这些语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语。
日本语是由亚洲大陆北方系统语言和南方系统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这也可以佐证日本民族是亚洲大陆北方人口集团和南方人口集团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
与日本民族形成一样,日本国家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日本出现历史文献的时代较晚,因而我们只有借助日本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追溯这一过程的原委。
一般认为,在弥生时代前期相中期(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在北九州和畿内地区已出现了许多“原生小国”。中国正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其中的“百余国”,虽非确数,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小国林立的状况。《后汉书·倭传》则记载说: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虽不能说日本列岛上的这些小国均有条件与汉朝建立交往关系,但“三十许国”的数字要比“百余国”少了许多。这大约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国在逐渐向地域统一的方向发展。《后汉书·倭传》特别提及其中的“倭奴国”,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其中提及的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旧历)于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了。这是一枚长宽约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纽,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5个字。在相当长时间内,一些人对此印是否汉代遗物表示怀疑。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滇王之印”(1957年)、“广陵王玺”(1981年)、“文帝行玺”(1983年)等汉代印章。“汉委奴国王”金印与这些汉代印章在纽式、形制、重量或字体上相似。由此可断定“汉委奴国王”金印确系汉代遗物,也可证明中国史籍对当时日本国家状况的记载大体无误。此外,从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湾沿岸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发现下一些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据点集落遗址。这些集落遗址大部周围筑有壕沟。这些据点集落遗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数人巳具有某种权威的随葬品,如铜镜、铜剑、铜矛,铜戈、铜铎、玉器等。在有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战争的铁制武器,如铁镞等。这些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些集落的内部已有上下贵贱的区别,对外已进行战争。④因而,每一个集落都可能是一个“原生小国”,当时的日本列岛确实存在过“百余国”井立的状况。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稍后逐渐形成的地域大国邪马台国的社会政冶状况。邪马台国⑤约存在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后期。在邪马台国内,已有上下尊卑区别,“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现了阶级区别,有称为“国大人”和“大人”的贵族统治阶级,有隶属于“大人”的被统治阶级“下户”,还有更为低贱的可作赠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马台国已形成国家机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王,“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以后经内乱“乃***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在女王卑弥呼统治时期,其下设辅臣“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卑弥呼居城池内,还有常备军守卫。“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中央一级的官吏,还有分管政治、贸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马台国已有租赋制度,“收租赋,有邸阁”;也有刑罚,“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家族。”邪马台国还监督与控制着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国,如“斯马国”至“奴国”的21个小国和“伊都国”等。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册封,称“亲魏倭王”。卑弥呼女王死后,葬仪隆重,“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蜱百余人。”《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有关邪马台国的记载表明,邪马台国已是控制相当大地域的阶级国家,⑥尽管其阶级分化与国家机构仍未尽成熟。
中国史籍《晋书·武帝本纪》亦记载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国王最后一次遣使入贡的情况。不过,自此以后直至《宋书·倭国传》记载宋高祖刘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赐沼倭王赞,有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史籍对日本的状况缺载。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在畿内地区兴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国王权。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有关大和国的兴起及其统一日本的活动虽已不得其详,但根据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国王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格。据传为百济肖古王赠给大和国的七支刀,现仍保存于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刀上的铭文表明此刀是百济国王为感谢大和国派兵渡海攻击新罗而解救百济所赠送的,现保存于我国吉林省辑安县境内,建造于公元414年的高句丽奸大王(广开土王)碑的碑文,则记载大和国曾派兵渡海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结果,新罗求救高句丽,击退了大和国军。此外,自5世纪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内平原一带出现许多人型古坟,也表明大和国是较邪马台国更为强大的存在。
中国史籍《宋书·倭国传》则记载了5世纪大和国五位国王(即“倭五王”赞、珍、济,兴、武)与刘宋交往的情况。他们部曾遣使朝贡,并接受刘宋皇帝的册封。例如,倭王珍被封为“安车大将军、倭国王”,其臣属13人亦分别被封“平西、征虏、冠车、辅国将军号”。据《宋书·倭国传》记载,末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统一日本的活动情况说:“自昔祖祢,躬榄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下海北九十五国。”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家的体制,却不得其详。不过,这一时期的大和国不仅逐渐统一了日本,而且成长为可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相抗衡的强国。因为它在致力于接受中国南朝刘宋朝廷册封的同时,还试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地域性册封体制。《宋书·倭国传》记载,倭王珍,济、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册封其“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等封号。结果,倭王济与武部分地达到了目的,刘宋朝廷承认了他们对百济之外的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日本成为制度完备的国家,应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事。7世纪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大陆。在与隋的交往中,开始称国名为“日本”,称国王为“天皇”。他们认真学习隋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实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频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各项制度,实行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将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为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发现所谓“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不属于“猿人”,而属丁更晚的“新人”阶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国的诞生》,小学馆,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页。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书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页。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诞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页。
⑤有关邪马台国的所在位置,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在北九州,有的
认为是在畿内地区的大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从略
创世之神之类的传说
一)创造世界的五别天神:
古代日本人认为,众神的世界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居住的世界称为『苇原中国』,而把神居住的天庭称为『高天原』。
天地初成时,出现于高天原的神,名叫『天御中主神』。
其名字的意义就是支配天庭中心,亦表示世界神圣的中心在天上。
其次出现的神是『高御产巢日神』,后又出现了『神产巢日神』,两个都是具有各种繁殖灵力的神。
这时大地尚未成熟,如漂浮之脂,亦如水母漂流,此时水边芦苇发嫩芽般出现的神,名叫『美苇芽彦知神』,意思是长得俊美如芦苇嫩芽的男神,代表大地和海尚未分离时的生命中心。
接着又『天常立神』出现,意思是大地出现了天庭之神。
同时,海上流动的大地,被出现在水边如芦苇般的嫩芽支撑着,形成了凝固的陆地。
以上五神合称为别天神,意指天庭中的特别神,代表世界的创造。
(二)神世七代
在创造天地时,这时出现的神叫国常立神,意思是出现土地时的地上之神。
其次出现丰云野神,表示天与地、地与海还无法区别时所出现的神。
其次,出现的神叫泥土神,而同时出现,但为女性的是巢土神;都是代表泥土的神。
其次,又出现了角蚀神和女性的生野神,这两位是表示植物的根茎开始发了嫩芽的神。
其次,出现了代表男性的大殿儿神和代表女性的大殿部神。
其次,又出现御面足神代表面貌俊美;接着又出现和此神配成对的敬畏神,意义颇令人恐惧。
最后一对是伊耶那岐神和其妹伊耶那美神,从国立常神到伊耶那美神称为神世七代。
这些神的出现代表了:
第一:土和水和成稠泥状,形成了世界的雏形。
第二:此时长出某植物的嫩芽,并且由白色的茎支撑大地,成为世界的中心支柱,生命开始繁衍。
第三:男性、女性的诞生,是具有人形的神,也是人的开始。
第四:男性向女性求婚;当男性赞美女性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时,女性也向男性说你是一个英俊的男人。
第五:由于男女双方互相示爱,因而结婚。
(三)伊耶那岐与伊耶那美物语
伊耶那岐、伊耶那美二神接受天神的命令,把漂浮海上的大地固定下来。
两人站在天浮桥,以天神所赐沼矛深入海中搅拌,海虽发出声响,矛提起时,矛尖滴下的盐水凝聚成倒,称为能碁吕岛。
两神自天庭降临岛上,在岛上竖起一根天柱(代表天庭中心的柱子),建造八寻殿(大房屋)。
伊耶那岐问伊耶那美说:你的身体如何形成的?
伊耶那美道:我的身体是一层一层铸造出来的,但有一处仍未做好。
伊耶那岐说:我的身体也是一层一层铸造出来的,但有一处做得较高,所以我可以将身体较高的部分放入你凹陷的地方,结合呈完美状态,来产生我们的国土!
伊耶那美:好吧!
伊耶那岐又说:那么我两就相约在天柱所在之处见面吧!并在那儿成婚。
约定之后,伊耶那岐又说:你从右边绕过来,我从左边绕过去相会。
当他们在约定的天柱相会时,伊耶那美开口道:你是个英俊的男人。
伊耶那岐接着说:你是个很美的女人。
当他们对话结束时,伊耶那岐对他妻子说:这话由女人先说不太好。
他们结婚后所生的孩子是水蛭子(无手无脚的孩子),他们把他放再以芦苇编成的船上,让他在海上漂流。
不久,他们又生了淡岛,但也没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扶养。
这时,两位神商量道:我们所生的孩子都不太好,还是去请示天庭中的神。
天庭上的神以太占,而后说道:因为女人先开口说话,所以你们出生来的孩子才会不好,你们还是回到原地再行一次婚礼吧!
2 ______日本古代神话______
他们这次重新结婚后所生的孩子就是狭别岛,也就是现在的淡路岛(今兵库县)。
其次生了伊予的二名岛,就是现在的四国,这孩子有一个身体,但有四个头,就是伊予国(爱媛县)、赞岐国(香川县)、栗国(后来称为阿波国,亦即今日的德岛县)、土左国就是后来的土佐国,即高知县)。
其次生了隐伎的三子岛,及现今的隐岐岛(岛根县)。
其次生了筑紫岛,就是今日的九川。这岛只有一个身体,但有四个脸,而且每个脸的名字都不同,即为筑紫国(就是后来的筑前国和筑后国,即今的福冈县),还有丰国(即后来的丰前国和丰后国,即今的福冈县及大分县),肥国(及后来的肥前国和肥后国,今日的佐贺、长崎、熊本县),熊曾国(及后来包括大隅国及萨摩国的日向国,今日的宫崎县、鹿儿岛县)。
其次生了伊伎岛,即今日的壹岐岛(就是长崎县)。
其次生了津岛,即今的对马(就是长崎县)。
其次生了佐度岛,即今的佐渡(就是新泻县)。
其次生了大逶丰秋津岛,即今日的本州。
就这样生下八大岛。
接着又生下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石头、泥土、砂子、河海、水、雾、船、食物等各方面的神,伊耶那美最后生火神却反被烧死,伊耶那岐愤而斩杀火神。
伊耶那岐因爱妻深切,为了想接妻子回去,来到了黄泉国,却看见妻子因为火伤造成丑陋的一面,狼狈的逃离黄泉国,为了除去黄泉国的污秽,伊耶那岐在阿波岐原举行修褉法事,那是扔掉的杖、腰带、衣服、头冠、左右手饰均化为各种神,又他洗左眼时出现天照大御神,洗右眼时出现月读神,洗鼻子时出现建速须佐之男命,分别命令他们治理高天原、夜食国、海原。须佐之男命不从,父神(伊耶那岐)于是将他放逐。
(四)天照大御神与须佐之男命
因为须佐之男命不从父命,要被放逐到淡海的多贺,所以须佐之男命准备到高天原向天照大御神求情,当他升天时,天地震动,身为姊姊的天照大御神以为弟神要来抢夺她的地方,于是严正以待,弟神为表白心迹和姊神做誓约的比赛,可是须佐之男命却在获胜之后趁势破坏农耕、祭祀,连天照大御神都害怕,躲入天之岩屋,宇宙因此为之黑暗,众神感到困惑,思索对策将天照大御神诱出岩屋,天地再度放光明;之后再将须佐之男命驱出高天原。
须佐之男命下降到出云国 肥河上流的鸟发地方,看到一对老夫妇围着一女童哭泣,问明原因,才知道八岐大蛇每年都会来此食童女,如今又是快来时期,正为此烦忧,大蛇有八头八尾,身上长杉、桧,身长跨八座山顶、山谷,腹部滴着赤血,须佐之男命表明身份,并准备杀大蛇;他让大蛇的八头深入桶中饮酒,酒醉伏卧,然后拔剑将蛇寸断,肥河尽成赤血,在他斩蛇尾时剑刃缺口,剖开一看,内脏一神剑,于是向天照大御神报告始末,并献上神剑,神剑名为草剃大刀。
须佐之男命与女童栉名田媛结婚,其子孙皆为谷物之神。
(五)大国主神
大国主神在未受须佐之男命之封以前,名为大汝神,有众多兄弟之神。
兄弟诸神为取八上媛,旅途中,大汝神治愈受伤的白兔,白兔即预言大汝神会娶八上媛,果然八上媛只愿为大汝神之妻,因此惹火了众兄弟,杀死他两次,皆因母亲救助而复活,逃到须佐之男命的根国。
大汝神与须佐之男命之女,情投意合想投结为夫妇,须佐之男命提出种种难题考验大汝神,大汝神逃走,须佐之男命追到根国之境,遥封大汝神为大国主,要求以自己的女儿为正妻。
大汝神赶走众兄弟之神,建立国家,也依约娶八上媛为妻,但八上媛害怕正妻的嫉妒,生下御井神之后回到娘家因幡地方。
天照大御神为了统治苇原中国,接连派遣天忍穗耳命、天菩比神天若日子降临,皆未成功,后来派遣建御雷神、天鸟舟神来到出云国的伊那佐小海滨,拔出十拳剑,问盘腿而座的大国主神,大国主神把责任推给两个儿子,事代主神与建御名方神,建御雷神一一降服二神,大国主神才将国家让给天照大御神。
(六)天孙降临
天照大御神与高木神命令皇孙统治丰苇原水穗国,这是为了让现有的统治型态取得正统地位,创造王权神话。
这是把『天子』转变成神圣的血统,把天子受命的思想转换为天神命令直系血亲下凡当地上统治者的构造。
(七)海幸彦与山幸彦
兄火照命是海幸彦,弟火远理命是山幸彦,常捕鱼、猎兽。
有一天,弟弟提议互换道具,结果火远理命连一条鱼也没钓到,还把钓针遗落海底,火远理命准备以五百、一千个钓针赔偿,兄皆不从,非原来的钓针不可。
火远理命悲伤地在海边哭泣,此时盐神出现,教他竹笼舟制法,可到海神绵津见神的世界,海神之女丰玉姬喜欢火远理命,火远理命与她结婚,并在海神处度过三年。
有一天,想起自己来到海神国的原委,不禁长叹,这情景被妻丰玉姬看到,于是向海神禀告,海神马上召集群鱼,问可有谁拿到钓针,此时正有一鲷被钓针鲠在喉间痛苦不堪,于是从鲷身上取出钓针,并交给火远理命潮盈珠、潮干珠,向兄复仇。
另一方面,丰玉姬来到海边生下鹈葺草葺,但由于火远理命不听丰玉姬的劝告偷看生产情况,丰玉姬于是回到海中,由妹妹玉依毘卖代替姊姊养育鹈葺草葺,后来与鹈葺草葺结为夫妻,生下神武天皇等孩子。神武天皇是第一代君王,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代天皇,『古事记』从神的世代转向人的世代,物语的主角也从不死的诸神转为寿命有限的众生,舞台从高天原-苇原中国-黄泉国的神话世界,转为大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