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白花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金钱白花蛇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性味归经 11 金钱白花蛇的功效与主治 12 金钱白花蛇的化学成分 13 金钱白花蛇的药理作用 14 金钱白花蛇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浸出物 14.5 性味与归经 14.6 功能与主治 14.7 用法与用置 14.8 贮藏 14.9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金钱白花蛇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金钱白花蛇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金钱白花蛇 1 拼音

jīn qián bái huā shé

2 英文参考

bungarus parv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inlike whitebanded sna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ungarus Parvu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inlike whitebanded snak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金钱白花蛇为中药名,见《饮片新参》。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的幼蛇干燥体[1]。

《中华人民***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Bungarus Parv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inlike whitebanded snak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金钱白花蛇的别名

金钱蛇、小白药蛇、寸白蛇、银蛇[2]。

7 来源

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燥体。(《中华人民***和国药典》(2010年版))

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的幼蛇干燥体[1]。

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幼蛇去除内脏的干燥体[2]。

8 产地

金钱白花蛇主产于广东、广西[2]。

9 采收与初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中华人民***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性味归经

金钱白花蛇味甘、堿,性温,有毒;入肝、脾经[2]。

11 金钱白花蛇的功效与主治

金钱白花蛇具有搜风,活络,定惊止痉的功效,治半身不遂,口眼?斜,四肢麻木,抽搐痉挛,关节酸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癞,梅毒,恶疮[2]。

内服:煎汤,3~4.5g;研末服,0.6~0.9g,亦可入丸剂或浸酒[2]。

12 金钱白花蛇的化学成分

金钱白花蛇主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Guanoside)[2]。

头部毒腺中含有强烈的神经性毒,其中含α环蛇毒素,还含β、γ环蛇毒素等[2]。并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不含出血性毒),毒液中还含胆堿酯酶、蛋白酶、ATP酶等[2]。

13 金钱白花蛇的药理作用

银环蛇的乙种环蛇毒素作用于突触前神经末梢部位,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堿,对呼吸肌、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危重病例也能出现严重的心肌损害[2]。

毒液中的α环蛇毒作用于突触后膜,阻止乙酰胆堿与胆堿受体结合[2]。

14 金钱白花蛇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金钱白花蛇

Jinqianbaihuashe

BUNGARUS PARVUS

14.2 来源

本品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14.3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14.4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14.5 性味与归经

甘、成,温;有毒。归肝经。

14.6 功能与主治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瞩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14.7 用法与用置

2~5g。研粉吞服1~1.5g。

14.8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4.9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