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中的巴比隆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巴比伦》,它是由英俊的查理·汉纳姆主演的。故事讲述了江湖上被称为“巴比伦”的亨利被诬陷谋杀,关进阿卡特兹。他在狱中向往自由,十几年来不断越狱。

电影开头有一个情节。亨利是个小偷高手。他刚刚做了一笔大“交易”,和女朋友谈了未来。他的女朋友希望他们马上飞走,但亨利说他会等到他赚到最后一笔钱。话音刚落,警察破门而入,以涉嫌杀人罪将其逮捕。

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电影情节,腐败的人总想最后收钱,结果被发现;走私者说他最后一次出海,死在了海上;杀手参加了最后一次行动,被击毙;那个强盗试图获得最后一票,结果进了监狱。

这不仅是异端的终结,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选择:

炒股的人在股票屡创新高时买入。他知道有风险,但是看到那么多买家和层出不穷的好消息,让他幻想自己还能再出十个点。结果通常是黑天鹅事件,趋势逆转,股票继续下跌,绝大多数人被套牢。

再比如比特币,去年达到峰值65438美元+0.9万。现在价格徘徊在3000美元,暴跌了84%。有多少人会在暴跌前理性选择出局?

你会说,这些东西当然要看运气。怎么才能猜到最后的结局呢?

是的,我们真的不用猜。聪明的数学家给了我们一套算法,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做出选择。这个算法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这就是“37%原则”。

摩根大通说,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你的伴侣。那么在这方面,算法是如何引导年轻人选择伴侣的呢?

数学家假设一个年轻人22岁,他打算在35岁之前结束婚姻。假设他喜欢的女生不会等他,一旦双方互相错过,小伙子就只能推迟以后的选举了。

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通过这样的假设,变得适用于“37%原则”。

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年轻人在27岁之前的5年里,应该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的女生。这样的接触有助于发现你的“异性”实力,让你知道你能接触到的女生的最高水平(假设A级)。

根据“37%原则”,在27岁到35岁之间的8年里,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级别以上的女生,就要果断出击,想办法和她结婚。

当然,如果你的条件不够好,对失败的追求比较高,你可能需要降低这个比例,比如30%;另一方面,如果你长得帅,家庭条件还可以,不妨提高到50%。

马库拉是投资苹果的第一人。他最初投资了96,5438美元+0,000美元,后来用他的信用帮助苹果从银行贷了25万美元。他最多拥有苹果65,438+00%以上的股份。如果他今天保留这些股份,大概是900亿美元,但他实际上是以1亿美元出局的。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相对于未来900亿的收入,他以6543.8+0亿美元的退出让人觉得亏大了。

关于马库拉对苹果的投资,我没能找到更详细的信息,但我通过搜索找到了以下内容:

(左:乔布斯,右:马库拉)

因此,我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1997苹果面临最艰难的一天,乔布斯回归,马库拉和乔布斯意见不一致,马库拉预测苹果未来几年可能走下坡路,最高市值不会超过现在的30亿美元,于是他清仓苹果股权,获利100亿美元。

654.38+0亿正好是苹果当时价值30亿的33%。由于对苹果的悲观,马库拉很可能会将“37%原则”的比例降低到33%。

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库拉并不傻也不迷茫,而是在苹果最危险的时候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

看看文章开头的“巴比伦”亨利。被捕前,他告诉女友,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他一次做了100个案子(包括这最后一个),理论上应该在第37次左右飞走,这样既有利可图,又比较安全。在第99次犯罪后,他很幸运。显然,他在数学理论上犯了一个大错误。

当然,人生没有最优解。

但是,有一种认知认为,数学很可能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理。它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文明,也适用于这个宇宙。

我们懂一点数学知识,其实我们掌握了一种算法,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和不确定未来的工具。这些认识可以让你少一些纠结,多一些理性,提高我们把事情做好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