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妙的后人评价
1954年,我演《扫纱窗》代表正顺潮剧团,洪妙师父演《妇女代表》代表源正潮剧团参加潮剧代表团到广州参加广东省的戏剧汇演,从此开始接受洪师父在对我艺术上的教导和帮助。
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排演《苏六娘》,剧中我扮演六娘,洪师父扮演乳娘。六娘虽然是主角,但人物性格比较单纯,戏剧情节比较简单。乳娘的戏虽然不多,但人物性格却复杂得多。洪师父准确传神地塑造出一个受压迫而无法觉醒的农村妇女形象,把乳娘演活了,令舞台生辉。他平时在生活上对我很关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对待自己的女儿,有一句台内曲我唱得不好,他耐心地帮我纠正,教我怎样行腔,怎样“偷气”,反复开导直至我能把曲唱好。到这台戏拍摄电影的时候,一些镜头很费周折,但《催妆》一场却拍得格外顺利,这是全剧中我与洪师父唯一一场对手戏。因为平时有一层象“母”女般的关系,所以在镜头下人物的情绪交流就特别容易,也来得自然。回想起来,我能与洪妙师父、蔡锦坤师父等等前辈艺术家同台演戏是一种福份。如果说我已为潮剧做出点滴贡献的话,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对我的栽培。
洪妙师父一向虚心,活到老,学到老。他对戏曲改革很支持,对导演的工作特别尊重,排练场上,他留心听导演说戏,听从导演的调度和指挥,有时在表演上自己觉得别扭,就低声地与导演商量。从来没有视自己为大牌演员,更不会跟导演脸红着急。
潮剧事业要兴旺,需要好的领导,也需要有一批象洪师父一样的演员。
——姚璇秋 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 潮剧表演艺术家
洪妙先生表演的行当是老旦,同时也担任俗称“老鹅”的行当。按南戏脚色划分,“丑而扮演女者为丑旦”,“老鹅”属于旦行中的丑旦。洪妙先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八岁起就在纸影班(木偶剧团)、功德班唱戏。正因为这样,他的外形动作不拘泥于程式,而是凭借他的丰富人生以验,在生活中观察人物,对各阶层、各类型的老妇深入细致地揣摩体验,经过艺术加工提炼,从而创造出和其他丑旦截然不同的独特外形动作去表现人物。这在潮剧舞台是独一无二的。1957年,全国剧协秘书长阳翰笙称赞说:“洪妙饰演的老旦是目前各剧种很少见的,是个典型的‘老太婆’”。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在评价洪妙的表演艺术时说:“真是把戏演‘绝’了,在演技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真可以称之为绝唱”。
洪妙先生在唱声唱工上具有独创性,音色优美、悦耳动听。他巧妙地运用了真假嗓结合,拓宽了男声音域,这是他对潮剧发声方法作出的一大贡献。1957年上海剧协秘书长钱英郁称赞说:“扮演杨令婆的演员,运用假嗓真嗓结合,这在地方剧种中是很少见的。”
演技、唱声、唱工的独创性是洪妙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财产。我们必须认真继承,加强总结研究,希望能用以解决长期困扰着潮剧的男女声同腔同调问题。
——陈名贤 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
洪妙老师不但自己戏演得好,在潮剧废除童伶制,改由成年男性扮演小生行当的戏剧改革中也有突出的贡献。他以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男生在变声期的练声方法。提倡先练假声,然后引出真声。认为有假必有真,先假后真,真假结合。当我处在变声期的时候,就是由洪妙老师带着我和另一位叫罗攀的演员每天清晨到田野中,按照这个方法练声。一年后罗攀就能够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出《辩本》中的杨令婆。我演的是小生行当,练出假声了,洪老师又指导我怎样引出真声。我之所以能不间断地在舞台上担当角色,离不开他老人家的辅导和培养。
——叶清发 潮剧导演 《换偶记》中冯天盛的首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