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红星融化千秋雪 战胜饥寒备战忙

藏北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山顶上的积雪常年不化,冬天来得特别早。10月份的时节,已经是寒风劲吹,大雪飘扬了,直到翌年四五月份还有冰雹、大雪。漫长的冬季,给先遣连的后方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支援先遣连解放西藏的斗争,组织有10000多头毛驴的9个运输大队,给先遣连运送粮食和军需物资。因为路途遥远,道路艰险,牲口不能驮得太多,而且在往返一次两个月的时间里,驮运的粮食要被运输队吃掉一半,加上大量牲口在途中累垮,这样送到藏北的粮食,比起需要就差得很远。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后,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雪,积雪填平了沟沟壑壑,这就是说冬季封山的时节已到,运输队再也过不来了。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山封了,路断了,到来年四五月解冻之前新疆不可能再为连队运送什么物资了,所存的粮食,就是节约使用也只能维持两个月,况且大部分还存放在150多公里外的两水泉地方;行军所带的几顶帐篷,早已破烂,天寒地冻,部队连个住房也没有;这里的敌情社情都 非常复杂,什么情况都可能碰到……许多工作等着先遣连去做,许多困难摆在面前,今后完全要靠连队自力更生去解决。

一个过冬备战热潮开始了。

首先从挖工事开始。他们知道在这个新的地区,敌我斗争更为复杂,只有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顶住敌人的进攻,才能有力地开展其他工作。于是他们不顾高山反应和几千里跋涉的疲劳,苦干巧干,顽强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修成了40多个掩体,挖出了200 多米长的蛇形交通壕,在驻地东西和东南角砌垒了2.5米高的碉堡, 这些工事互相连通和“营房”结合在一起,使全连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

修完工事,先遣连就着手盖房子。可是,在整个改则地区找不到一棵成形的树木,李狄三和党支部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决定挖地窝子。藏北高原的11月,气温已冷到零下40多度,大地冻结1米多,十字镐挖下去, 在冰冻的地面上只能砸出一个白点子,许多同志震裂了虎口,鲜血直流,工程进度很慢。党支部及时召开“诸葛亮会议”,最后认为“用火烤地,边挖边烤”的意见是可行的。于是他们组织一部分人外出拾牛粪、打柴禾,堆在工程地段上生火烘烤,烤化一点挖一点,从而提高了功效,加快了进度。先遣连所带来的工具──诸如十字镐、圆锹、钢钎之类,在一路行军、修筑工事中,已经磨残了,而且大部分把子都坏了,他们就用帐篷杆做把子,有的干脆用野牛羊角作工具。终于一个个地窝子宣告竣工。这些地窝子,在以后漫长的艰苦岁月里,为英雄连抗严寒,御风雪,起了很大作用。

在修好工事、建完营房之后,先遣连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打柴储柴战斗。阿里高原几乎没有什么植被,戈壁上稀疏矮小的毛刺成了连队取暖做饭的唯一选择,为了打柴,坚硬的毛刺扎破了手,撕破了棉衣,他们毫不在意。通讯员王万明,每天去得最晚,背得的也最多,他嫌中午休息回家吃饭耽误时间,每天早上去的时候就带上几个干馕,中午休息时继续打柴,在打柴中,他双手到处都是血口子,风一吹、水一浸痛得钻心,他的棉衣被扯得挂花吊絮,风雪袭来冷得发抖。所有这些,王万明同志都满不在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他们在打柴中发现,这种灌木在太阳未出来前,枝杆受冻变脆,易于攀折,于是,先遣连的同志每天迎着启明星,出发打柴,太阳出来后就集中力量往回背柴,一直干到披着月亮回营房。经过艰苦的劳动,先遣连所打的柴禾在营房场地上堆成了小山。

还在修地窝、打柴禾的同时,连队就组织了一个打猎小组,以便用野兽肉补充粮食的不足。打猎组跃马横枪,狩猎于雪山草原。开始每天总是可以获得几只猎物,几天过后,受惊的野马野羊都跑进雪山深处躲藏起来,稍有动静,它们便跑得无影无踪。猎手们跑过一山又一山,寻找猎物。巴利祥是从小生长在新疆巴仑台山区的蒙古族战士,不仅骑术高、枪法好,而且特别能吃苦。在先遣连打猎时,他每次外出都只穿一件皮大衣,怀揣几个干馕,让别的同志在近的地方,自己跑到深山中,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晚上裹一件大衣,睡石崖,卧雪窝,啃干馕,咽冰雪,从无怨言。巴利祥长期在外翻山越岭吃不好,睡不好,他的脸色变得黄蜡蜡的,面颊也显著地消瘦下来。李股长和连队其他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心疼地劝他休息,可是他坚决不肯,还是照常出去打猎。有一天,他和另外一名战友翻过几座大山打倒了一头野牛,但由于过度劳累,巴利祥几次口吐鲜血,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的只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野牛太大,运不回去,放在山坡空人返回,又怕被野兽吃掉,于是他们商定,由一个同志回家牵骆驼,巴利祥留下看守。巴利祥怕牛冻僵了不好剥皮,就一个人动手剥皮,还把剥后的肉分成几块,然后一块一块地背下山,一直忙到大半夜。从这以后,巴利祥又是几次口吐鲜血,卧床不起。李股长和连队领导日夜守候在巴利祥身旁,卫生员给他打针吃药进行抢救,担由于病势过重,不几天,巴利祥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巴利祥是先遣连在统一祖国大陆、解放阿里战斗中第一个贡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战士。

巴利祥同志虽然永别了他的战友,但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在巴利祥同志牺牲精神鼓舞下,打猎组的同志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为全连储备了几万斤野生动物肉,这些肉在连队度过艰苦的岁月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先遣连大部分人员驻在扎麻芒保,而运输队在封山前驮来的粮食,全放在150公里外的两水泉,这就是说, 要吃粮食必须先遣连自己组织力量去驮运。从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的那天起,就有一串长长的驼队往返两水泉----多木----扎麻芒保之间,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一直是远来近去,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从扎麻芒保到两水泉,途中要翻几座大山,过几条河,特别是要经过危险的十里达坂,冬季里,达坂被一层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又陡又滑,运粮队翻越达坂时,就是放慢速度,还是常常有骆驼滑倒滚下沟去。为了防止事故,运粮队员们想了许多办法。起先,在通过达坂时,他们两个人保护一峰骆驼,过后,再返回保护另一峰骆驼,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不完全保险。有一次骆驼滑倒,连保护的人也被带到沟下,摔得鼻青脸肿。后来他们想出了在达坂上挖台阶、撒沙子的办法,使驼队安全通过。就这样,过一次达坂,挖一次台阶,铺一次沙子,由于长年累月长期不停地驮运奔跑,骆驼蹄子磨烂了,他们就用兽皮将骆驼蹄子包起来,继续赶路。后来有的骆驼一卧倒,怎么也拉不起来,他们只得把驮运量减少,这样也就增加了驮运的次数。为了充分发挥驮运能力,达进才领导运输队的同志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地奔波于驮粮路上。暴风雪袭来,他们将骆驼围成一圈,人躲在骆驼腋下;酷冷奇寒时,他们把手脚放在骆驼的长毛中取暖。包骆驼蹄子的皮革磨穿了一次又一次,人穿的毡筒跑破了一双又一双,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这8个月的日子里,他们从未住过一天暖房子,也没有吃过一顿热饭,冷风吹裂了脸庞,手上凝结着沁出的血水。冬去春来,叮当的驼铃声一直响彻在藏北高原的上空。

1950年底,先遣连处在最艰苦的岁月里。

这时候,吃粮的问题突出了,尽管运粮车队的同志以夜继日地由两水泉给多木和扎麻芒保两地赶运着粮食,但因马匹部分倒毙,只靠几峰骆驼来运粮,所以还是不能保证供给。但先遣连的指战员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坚决不去地方买粮食。当时,还剩点作马料的包谷,他们就用石头将包谷砸烂做饭,饭做不熟,维吾尔族 战士就修馕坑烧火烤馕。包谷不够吃,他们就用野兽肉来代替,架起一口大锅,清水煮兽肉,有时掺上一点包谷。最初还有一点调料,后来就连盐巴也没有了,他们只能是每人一个馕,一碗清汤肉,天天如此,顿顿一样。由于高山反应,本来就不想吃饭,再加上老是吃这样单调的饭,一些同志一端起碗闻到那股野味,就不由得呕吐起来。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先遣连的同志照样执勤站哨,努力为革命工作,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情绪,没有一句怨言。

经过艰苦的行军、侦察、营建和打柴等,战士们的棉衣早已烂完了,鞋底也早已磨穿,想补一下,一没针、二没线、三没有棉花。战斗英雄郝文清想出了用破麻袋缝补衣服的办法,蒙古族战士巴多木提出用羊毛捻线,用羊角做针的办法,受到大家赞扬。他们把羊角放在水里煮软,然后切开磨成骨针,大家就用这种针缝成了麻袋衣服,以后这种衣服破了,就在上边再补,麻袋补麻袋衣服,越补越厚,越补越重,常常是一件衣服有十几斤重。

为了解决穿鞋问题,蒙古族战士教大家做“皮窝子”,剪一块破毡片包在脚上,再割一块野马皮蒙在上面,用野牛筋扎起来,这样的鞋,穿上既轻便,又暖和。

吸烟的同志在没有烟吸的情况下,他们用扎麻花和兔子粪作烟,装进用羊角刻成的烟斗,同志们风趣地说:“这样的烟油性大,又经过消毒,好抽极了”。

为了在艰苦复杂的情况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防止敌人的破坏和捣乱,先遣连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放松警惕性。就是在这艰苦岁月狂风大雪的夜晚,为了换接阵地上5个哨位的哨兵,他们常常是全班出动,手挽手, 迎着风把哨兵送上哨位。高度的敌情观念,顽强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先遣连的战士,日日夜夜地守卫着自己的阵地。先遣连同志为了学会高原作战的本领,锻炼出坚强的体质,他们在彭清云的带领下雪地练射击;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练爬山。没有训练的手榴弹,他们用兽皮包沙子来代替;没有靶子,他们用石头、骨头来代替。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经过艰苦锻炼,先遣连战士战斗力不断提高。开始,爬上“营房”对面的山包需要两个多小时,后来只要一个来小时就可以迅速占领阵地。艰苦的斗争环境,磨练着先遣连战士的坚强意志;火热的斗争生活,铸成了革命战士的钢筋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