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11年后重映,仍是国产谍战巅峰?李冰冰演活了量体之刑

影院复工,首批复映名单中,《风声》要数最值得看的好片之一。11年过去了,这部由陈国富、高群书导演的电影被仍奉为国产谍战片之最,无人超越。影片集结了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王志文、黄晓明、苏有朋等实力演员,讲述了汪伪政权下,利用各类酷刑找出间谍的故事。

《风声》的基调阴郁、黑暗,没有过多色彩,给人一种极度的压抑感,画面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与悲壮。 如此突出、引人入戏的氛围,正是"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光的解读、光影下人物的塑造及演员表演分析,深入了解《风声》的精妙之处,及导演是如何巧用蒙太奇, 来建构与升华"民族存亡之时的爱国精神"之主题

光在电影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外部引导功能,包含空间、时间的引导;而内部引导功能,则包括对情绪、氛围,及戏剧冲突的影响。 《风声》巧妙的运用"光"来说故事,不仅在视觉上抓住观众,也弥补了不足于原著的心理描写。

当画面中的光与阴影区分开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种空间上的分离。在古堡裘庄内,昏暗的光照亮的区域,营造出一丝诡秘的气氛,又时刻提醒观众注意周边黑暗的区域,暗藏着危险。 几人的背后皆是一片黑暗,看不清人物与周遭环境的空间关系,增加了不确定性与悬念。

裘庄的时间似乎是停止流动的,因每个人都知道在找出老鬼之前不可能离开,客观上的时间流动也失去了意义,而光的转变,可以令观众分辨白天、黑夜。白天的光源下,人物与背景都保持一定的亮度,而晚上,只有光源辐射范围内可见,其余则是黑暗的。通过日夜的转变,来判断他们被囚禁的时间,被囚越久,越多人死去,紧张感也随之增强。

通过对光的控制,不仅可使观众感知外部空间、时间,还会影响观众对事物的感觉、内在 情感 的判断。

本片用灯光塑造人物这点十分出彩,例如,黄晓明饰演的日本机关长武田,是个反派人物,给他打光时,全程大多使用侧光。他的脸一半明一半暗,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加上面无表情的演出,更显出这个人物的冷血可怖。

而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周迅饰演的顾晓梦,给两人的光是有变化的。从舞厅,到会议室,再到裘庄房间内,两人的光皆为正面打光,且多是暖黄光,尤其突出了李宁玉的柔和、顾晓梦的妩媚。 更显两人关系亲昵,互相依赖。

但到了影片后半段,李宁玉突然怀疑顾晓梦而试探她时,光源变成了较冷的自然白光,且光源似乎是从演员头顶上方打下来的,特写镜头中,李宁玉的面部轮廓清晰、有棱角,正好应了"揭示真相,关系紧张,内心动摇"的情景。

随后顾晓梦邀李宁玉去厕所诉说真相的场景,光源同样在头顶,打在顾晓梦脸上的光更冷更硬,同样的特写镜头,拍她几近苍白的面容,意在强调她的表情所传达出的 情感 。

与其解读成为信仰献身之前的神圣之光,不如结合当下这个双人对话场景的 情感 ,解读为顾晓梦准备好对李宁玉毫无保留地坦白一切,看着她最在意的"玉姐"震惊、失望的样子,此刻的顾晓梦也是苍白而无力的。

在这个画面中,光代替语言,诉诸了两人细腻的 情感 转变。

待到李宁玉连着两句问顾晓梦:"情报比命还重要吗?比命重要吗?"光又暗了下来,恢复了柔和,镜头也由特写拉远到中景。 这代表着李宁玉虽然不解顾晓梦的信仰之强大,但一定程度上达成***识,看在情分上不会出卖她

如果仔细看,本片中有许多光影细节都十分讲究。不仅是对几位主角的刻画,连只出现几秒的龙套人物,都有特别设计过。

如邓家佳饰演的侍女,只有两个镜头,她领李宁玉去见武田,下一场戏便是武田用精密仪器测量李宁玉身体、击垮她尊严的重头戏。侍女提灯在胸前,主要光源便是那盏灯了,而光只有照到她半张脸,眼睛全在阴影中。观众无法看到她全部的表情,只能从她诡异的笑容中感知到,恐怖的事情马上要发生了。

诸如此类,用于小人物与大环境的光影,主要是为了烘托悬疑恐怖气氛,而用于主配角脸部的光影,则多为塑造人物与 情感 变化。 两者配合之下,营造了极佳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氛围,为《风声》增色不少。

大量光的使用自然需依托演员的表演,光影不同的特写镜头下,表情的细微变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尤为考验演技。 《风声》的主演几乎都是老演员,台词、表情、肢体语言都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其中李冰冰更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金马奖影后,赢过了同样入围的周迅。

无论是戏份,或角色重要程度,无疑是地下党的顾晓梦更重一些,为何却是李宁玉拔得头筹呢?

实际上,李宁玉这个角色更难演。在原著小说中,李宁玉的真实身份也是老鬼,前期的不动声色与结局的大反转会形成强大的戏剧张力。

而导演为了不让看过小说的观众被"剧透",更改了人物设定 。李宁玉不是老鬼,而是被蒙在鼓里的。这样一来,这个人物没有内在动机,很容易变得没有存在感。何为内在动机呢?顾晓梦与吴大队长的动机是一定得传情报,拯救组织,武田的动机是一定要揪出老鬼、老枪,立功。

没有强烈动机的人,只能依靠人物本身的特色,比如白小年的娘娘腔、傲气和爱恨分明的特质,纵使戏份不多,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李宁玉的特质不太突出,不同于顾晓梦的张扬、妩媚,她多了几分温吞,导演多次给李宁玉吸烟的镜头,通常电影中烟的意象对应人物满腹心事又说不出,令人看不透。而烟雾缭绕中,李宁玉的心事不过是男朋友被抓走了,显得无关紧要,她本身是轻飘飘的。

正是"量体之刑"一幕,李冰冰的演技让李宁玉的形象"活"了起来。自尊心极强的留学菁英,被冰冷的仪器测量,是一个把人"物化"的过程,狠狠击破了她的心理防线。

李冰冰此时的表演是非常有层次感的,不是单纯的痛苦。她从倔强地别过头,落下一滴泪,到崩溃、大叫一声、再到无声哭泣、虚脱的表情,真有一种残忍、被摧毁之感,令人看了毛骨悚然。

这段戏本有13分钟,但成片只有4分钟,她未用裸替亲自上阵,李冰冰在采访中透露:

《风声》中对光影的场面调度、演员的调度,皆显示出两位导演的娴熟与用心。 陈国富导演与高群书导演,改编小说的是陈国富,不过在指导过程中不分主次,强强联手,是国产电影中比较少见的状况。

这部电影虽属商业片,但艺术性很高,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作者电影。两位导演为了表达"民族存亡之际的爱国精神与坚定信仰"这一主题,使用了大量蒙太奇。

蒙太奇是作者电影中常用的技巧,通常表现为按导演的意图剪辑、拼接镜头。 如导演在每一次传情报时,会以电线传输的特效与字幕告知观众情报现在被传出去了,而由谁传的,怎么传的,都没有交代,以加强悬念,激发观众的兴趣去观察每个人物的细微变化。

蒙太奇也是迷惑观众的最好方法,导演故意给李宁玉一些关键镜头,比如前文提过的吸烟,还有破译电码后镜头也转给了她,写字时她看向顾晓梦等等镜头,都会令人怀疑。

反而,电影前半段有关顾晓梦的镜头,都比较正常,说话、做动作时才会给她镜头,导演就通过镜头的剪辑,把"嫌疑"推到李宁玉身上,而隐藏了顾晓梦。

同理还有顾晓梦与吴大队长的两次交谈,导演运用声音蒙太奇,观众与反派一样只听到两人对话,不见画面,只能联想发生了什么。而两次打开门,看到衣衫不整的顾晓梦,和吴大队长掐顾晓梦脖子的动作,"证实"了观众错误的联想。

此类蒙太奇皆为导演故意传递给观众的想法,这样一来,待到顾晓梦为传情报牺牲,以及揭秘他们是如何传递的,完成了最大的反转,强大的反转效果有调动情绪、煽情的效果。

最终已死的顾晓梦一段旁白可谓神来之笔,直接点题又不显突兀:"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此时爆发的 情感 不是叙事的作用,而是来自观众的联想与事实冲突时,产生的激动之情。 导演正是用这样,让观众对顾晓梦、吴大队长"为民族存亡奋不顾身"的英勇气概与爱国情怀产生***鸣,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