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的附录
与梁山灯戏存在渊源关系的汉族传统曲艺还有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明代开始流行于今南充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与其他地区的灯戏一样,它也经历了由提灯、挂灯、玩灯、舞灯到灯戏的发展阶段。川北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于嬉乐之中。其剧目一般以喜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川北灯戏的表演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灯戏的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又叫彩旦、摇旦、婆。丑既扮反面人物,也扮正面人物和中间人物。在众多灯戏剧目中,半数以上少不了丑。川北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川北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陕西调、吴下补缸调等曲调。它有板式变化的正调类唱腔体系,也有曲牌联缀的唱腔,如《裁缝偷布》一剧,其唱腔就是由太平年、金纽丝、银纽丝、卖鲜花、跌断桥、十里墩、花背弓等曲牌连缀成的。板式与曲牌联唱也可综合使用于同一剧目中。川北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 “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重庆市梁平县,设立于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其后直到1952年的1500年间,一直名为梁山县,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行政地名“梁山”。至今,重庆市梁平县的县城所在地仍称“梁山镇”。
梁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梁平县的千年文化遗产“梁山竹帘”、“梁山灯戏”、“梁平年画”均已名列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 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
隋开皇三年(583),全国撤郡改州,以州统县,梁山县隶南州(治今万州)。
隋唐时代,万州的州郡设置变动频繁,先后更名为信州、南浦州、浦州、万州,梁山县均隶属之,直至宋初。
宋开宝三年(970),以石氏屯田务置梁山军,亦名高粱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军为梁山州,领梁山县,隶夔州路。
民国二年2月,以道统县,梁山县隶川东道。
解放初,梁山县隶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
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
1953年3月10日,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
1997年6月,梁平县划归重庆直辖市管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