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的瓜吃完没?来看看历任总统座驾吧
最近的美国总统大选闹得如火如荼,双方不断反超的精彩程度堪比足球世界杯大战。但SUV大师作为汽车频道当然还是聚焦回汽车资讯,今天就让我们看看美国总统的历任座驾。
第一代美国总统座驾:1939年,林肯K型车,绰号为阳光特别版,也是第一代正式的总统座驾,它的使用者为美国第32任总统Franklin?Delano?Roosevelt。这款车型与之后许多总统座驾不同,它保留了大量的原厂设计,最大的变化也只是增加了双向收音机,另外还设置了为安保人员站立在车身两侧的车身踏板以及把手。
林肯K型车作为第一辆正式的总统座驾,林肯并没有相关的制造经验,缺乏被动保护设备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很快安保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这辆林肯K型车阳光特别版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装,例如新增镀膜防弹车门、防弹轮胎以及冲锋枪储藏盒。改造后的车重超过4.2吨。车辆的造价为8348美元,改装费用则达到了4950美元。
第二代美国总统座驾:1942年,林肯Custom。林肯有了第一代的经验,这款林肯Custom从设计之初便提供了防弹装备。
也正因如此,整车重量足足增加了三吨之多,由于车身重量的剧增,林肯还额外配备了更强大的刹车系统。
第三代美国总统座驾:1950年,林肯Cosmopolitan。车身采用防弹材质,而且该车还进行了加高车顶设计,车内的乘客可以获得更大的头部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动力方面搭载的是5.8升V12发动机,最大马力152匹,而且这也是V12发动机最后一次出现在总统座驾上。
第四代总统座驾,林肯Continental(大陆)。这款车型在1961至1972年垄断了长达十余年的总统座驾,同时这十余年也是最多故事的一段时光。最出名的则是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当时的主角正是代号为SS-100-X的?林肯大陆敞篷车,而肯尼迪遇刺乘坐的那辆林肯大陆敞篷车并没有就此退役。
在加装防弹玻璃、钛材质装甲、固定式防弹车顶、防穿刺轮胎等安全装备,以及更新了空调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之后,继续为约翰逊总统服务。后来又有了1975年福特总统和1981年里根总统遇刺事件,那辆车也成为了美国总统的最后一款敞篷车型。
第五代美国总统座驾:1983年,凯迪拉克Fleetwood(弗兰特伍德)成为第一辆悬挂凯迪拉克徽章的总统座驾。
这辆总统座驾在凯迪拉克Fleetwood加长型基础上又加长了43cm,车顶也随之增加7.6cm,另外还采用了厚度达6厘米的防弹玻璃。动力方面,该车搭载6.0L?V8发动机,最大马力140匹。
第六代美国总统座驾:1989-1993年,林肯Town?Car(城市),这辆车主要在老布什总统任期被使用,全车使用了防弹材质,在动力系统上进行了特殊改进。
在动力系统上还经过特殊的改进,值得一提的是这辆车是历史上美国总统们使用过的最后一款林肯品牌车型。
第七代美国总统座驾:1993年,凯迪拉克Fleetwood(弗兰特伍德)。随着Fleetwood成为了克林顿的座驾,凯迪拉克总统座驾业务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延续至今。
凯迪拉克Fleetwood与以往的总统座驾相比,除了拥有必备的安全性能以及豪华舒适外,新车还配备了电话、互联网接入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等。
第八代美国总统座驾:2001年,凯迪拉克DeVille(帝威)接替了凯迪拉克Fleetwood的位置,成为了乔治沃克布什的座驾。相比上代座驾,这款DeVille除了拥有安全的防弹配置外,还针对生化武器袭击,配备了一套独立空气循环系统。
值得一说的是,?这辆总统座驾由通用汽车SUV底盘改装而成,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凯迪拉克DeVille。
第九代美国总统座驾:2005年,凯迪拉克特殊定制版。这一代的美国总统座驾,与在售车型关系更为疏远。但在车身安全方面,再次提升到新高度,车身方面使用五英寸厚的钢板防弹,窗户更是无法开启。
动力方面,该车使用4.6L?V8发动机,最大马力为290匹,最高时速可达到243km/h。
第十代美国总统座驾:2009年,凯迪拉克一号。作为奥巴马总统的座驾,全车采用5英寸厚的防爆玻璃,而且密封的车辆内部空间,让生化武器也无法入侵到车厢内部。
最新一代美国总统座驾:2018年,凯迪拉克“野兽”,车身长度5.48米,车身高度1.78米,车身重量为6.8吨,车身结构采用复合材料,车门厚度达到30多厘米。自2018年至今,凯迪拉克“野兽”一直是作为特朗普的座驾。
大师有言
可以看出美国的总统座驾都被美系豪华的代表林肯以及凯迪拉克所垄断,虽然以上的美国总统座驾离我们如此遥远,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目前在售的美系豪华车型中感受到,美国品牌对于豪华以及安全方面的理解。目前林肯大陆官方指导价:36.08-55.58万元,凯迪拉克CT6官方指导价:37.97-48.97万元。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