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元素》的哲学猜想

根据威尔·杜兰特《哲学的世界》和弗洛姆《爱的艺术》为理论依据,我对电影《第五元素》做出了一些哲学猜想。其中前半部分我已经在文章《综合的价值》里论证过,但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进行了节选。

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世界》里提到了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电影里用总统、卓格等人代表物质世界,神父代表了精神世界。

? 电影开头讲述的教授即将发现元素的奥秘后,神父选择了拿出毒药,这可能是在反应早期宗教强盛时,精神世界的不理性和过度夸张,对物质世界的压迫。

但电影在这之后的大部分,视角转移到3000年后的科技发达时代,物质的人们站在了权力的高点,精神世界的严重不足导致邪恶力量的扩张。

最明显的表现在强强反派卓格和神父的对话中:

卓格打碎身边玻璃杯后,各种机器开始负责清理,不到半分钟便恢复水杯他说:"我毁灭了一点点东西,却进生命产生,人类不是一样,像这些机器一样有活干才生存下去,繁衍后代,所以我是在延续生命。"他刚说完就被樱桃卡住了喉咙,此时竟没智能工具来帮他。神父说:"你的工程师呢?拍背的呢?孩子也行啊?!你现在发现,你那些自以为是权力一文不值。"

卓格代表的是功能利益的一面,向往神父代表的是精神信仰层次的一面。他们的行为正反映着科学飞速发展世界对哲学缺失后的劫难。而第五元素莉露在大家需要拯救人类的时刻,她开始困惑,缺失了信仰,最终导演选择用爱来拯救这个局面。

听了一些张志伟讲的《西方哲学智慧》的课程里康德的哲学。 他说当代人们就面临着信仰缺失的问题。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讲到,爱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一个很简单的行为,而是一门艺术,是有理论依据的。爱情理论的第一条即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类脱离原始态后,开始面临动物所没有的恐惧:

孤寂带来恐惧,"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

所以人们开始寻找逃离孤寂的方法,而"孤寂"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差异。

?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行为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结合,但随着古老的集体纵欲习俗的消逝,人们个人纵欲后产生更严重的恐惧感。

第二种一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但是缺点依然明显:

第三种方法是从事创造性的劳动,"但是劳动者成为机器或官僚组织的一部分,他不再是'自我'----因为劳动者除了适应社会外,再没有与社会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最后作者总结到:

《第五元素》里可能是在暗示不同文化,宇宙的不同方位的人或外星人,对生活的迷失,用第三种途径逃离孤寂和恐惧——他们要不像卓格说的如机器一般无意义地忙忙碌碌,要不就像卓格自己一样,为权力利益而活,成为官僚主义。他们越是这样,越是加大人们之间的隔阂,从而产生矛盾以致战争。

所以,只有爱才能回答人类的问题,莉露在最后一分钟的关头后哭着问科本:"告诉我,你为什么需要我?!"

? "因为我爱你!"

人类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