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什么病? 如何预防和治疗?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义。霍乱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高峰期在7-8月间。2004年年末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中遇难人数突破15万,重灾区最先出现的疫情就有霍乱。为了普及传染病知识,我们特别推出霍乱专题,与您***同关注和防范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topic/093/09301.asp
霍乱概述
2003年3月1日 9:49:09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 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
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
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霍乱早期死亡原因主要由于严重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故及时和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1)常用的液体种类:
① 541液:每1000ml 溶液中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此液的电解质浓度与大便丧失的电解质浓度相似,为等渗溶液,是目前治疗霍乱脱水的首选液。若在此溶液1000ml中加入50%葡萄糖20m l,则为含糖541液,可防止低血糖。
② 其他:2∶1盐水碱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及腹泻治疗液(每升含葡萄糖8g,氯化钠4g,醋酸钠6.5g,氯化钾1g) 。
③ 口服补液盐:每升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2)补液的具体方法:对轻、中型病人可予口服补液,对重症病人应先予以静脉补液,待休克纠正,一般情况改善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治疗开始时,先以生理盐水作快速静脉滴注,待血压回升后改用541液,也可采用或轮换使用腹泻治疗液、2∶1盐水碱液等,补液量和速度宜根据失水程度而定。24小时补液量在轻型、中型和重型病人分别为3000~4000 ml、4000~8000ml和大于8000ml。补液量也可参考血浆比重计算,血浆比重正常值为1.025,每升高0.001,成人应补液量为4ml/kg。其输液总量的40%应于15分钟内输入,余量于2小时内输完。
儿童患者粪便的含钠量较低,而含钾量较高,失水较严重,病情发展较快,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和低血钾症,故应及时纠正失水和补充钾盐。按病情轻重,24小时补液量为100~200ml/kg,婴儿可适当增加。最初15分钟内,4岁以上儿童每分钟补液20~30ml,婴幼儿每分钟补液10ml。若根据血浆比重计算,比重每升高0.001,婴幼儿的补液量为10ml/kg,其总量的40%于30分钟内输入,余量于3~4小时输完。
在静脉补液过程中(尤其是快速补液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皮肤粘膜的干燥程度、皮肤弹性以及血压、脉搏、尿量等的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补液量及输液速度。如病人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作出相应处理。
(3)抗菌疗法:抗菌疗法能缩短泻吐期及排菌期,减少腹泻量及带菌率,常用药物如下:
①四环素,成人每次0.5g,每日4次,连服3日。
②诺氟沙星(氟哌酸),成人每次0.2~0.4g,每日3次,连服3日;儿童每日30~40mg/kg,分3次口服。
③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每日2次;小儿按SMZ计算每日5 0mg/kg,分2次口服,连服3日。少尿者慎用。
④如对四环素耐药者,可改用强力霉素,首日剂量200mg,每次100mg,或顿服300mg,疗效满意,且能安全地用于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人。
⑤氯霉素、巴龙霉素、吡哌酸等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皆可采用。?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