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首先使用间谍:军事思维为何领先西方两千余年呢?
谍战片已经热了一段时间,它不像一阵风,刮过完事。《黎明之前》的出现,让观者发现,拍滥了的谍战戏竟然还有新意可挖。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世界上最懂间谍的应该就是中国人。
美国华盛顿唐人街附近,坐落着美国国际间谍博物馆,其中一个展柜陈列着《孙子兵法》的竹简,背景是最后一篇《用间》中记载的五种间谍使用方法:“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有一种说法,美国人这些年打仗,失败的不说,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能取胜,皆因人手一本《孙子兵法》。这就好像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一样,是自欺欺人的笑谈,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所以,“勒紧裤腰带,也要有根打狗棍”。
但是《孙子兵法》一书能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百代谈兵之祖”,绝不是笑谈。放在世界范围里,它也是第一。
中国最懂《孙子兵法》的也许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李零,在他看来,西方的军事战略文化不发达,过去一直拿史书和战例当教材,很长时间里,没有上升到理论总结高度的兵书。直到19世纪早期,拿破仑的军队俘虏了克劳塞维茨,才有了《战争论》。
《战争论》没有《用间》这样的章节,克劳塞维茨认为“任何一个统帅所能确切了解的只是自己一方的情况,对敌人的情况只能根据不确切的情报来了解。”孙子不这么看,他喜欢讲“知胜”,从头讲到尾。他说,“知胜”没什么诀窍,关键是“多算胜少算”,即敌我双方谁算计得更多,谁的胜算更大。那么,根据什么算计呢?“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何“知彼知己”呢?《用间》篇强调,“成功必出于先知”,“先知”就是靠间谍刺探敌人的情报,重点落在“知彼”,技术性很强。
先循名责实。“间”字本义是间隙。作动词讲,有离间、乘间等义;作名词讲,引申为刺探情报之人。“谍”,作为动词用,也有刺探之义;作名词用,则指传递情报之人。
《孙子兵法》把间谍分为五种,分工合作。这是个完整的谍报网,主要环节都已具备,相当成熟。结合《黎明之前》中的间谍,我们来分析一下《孙子兵法》的分类。
因间,“因其乡人而用之”。这里的“乡人”不是乡下人,而是与“官人”相对,指住在敌国的普通居民或移居该国的老乡。这种间谍是平民百姓,负责搜集敌方下层的情报。阿九两口子是也。
内间,“因其官人而用之”,用敌国的官员为间谍。这种间谍负责搜集敌方上层的情报。男一号刘新杰是也。
反间,“因其敌间而用之”,收买敌国的间谍,为我所用。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是指挑拨离间,利用矛盾、制造矛盾,让敌人自相猜疑,引发内讧。二者不一样。如果能成功策反来解放区的国民党间谍李德元,那就是反间了。
死间,传假情报给敌国的间谍。传假情报风险很大,一旦败露,往往被杀。水手更像是加强版的死间,不是被动而死,而是主动去死,凭此成功实现局势大反转。
生间,传真情报回国的间谍。人在情报在,一定要把情报安全送回来。
具体运用中,孙子主张“五间俱起”。而反间隐藏最深,知情最多,所以是主力。因间、内间配合反间使用。死间、生间为收尾环节。
这是孙子总结的古代谍报网,虽然与当下间谍的工作流程可能不尽相同,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各种间谍的作用常常会发生变化。但应当说,“五间”的划分和概括还是相当合理和准确的。综观古今中外著名的间谍活动,多不超出因间、内间、反间的范围。
如何让间谍保持忠诚,不变成反间?孙子认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间谍人选必须是心腹,而且在物质上要给予最优厚的补偿。光给钱还不够,“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这里的仁义,在红色题材的谍战片中,就是***产党间谍的信仰,代替了物质的刺激,成为大智大勇与全心全意的原动力。
老祖宗总结出如此简明深厚的用间理论,至于在文学创作中如何施展技法,设置悬疑,制造冲突,那就是岳飞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