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八十年代的晚上在农村放电影都要留一个人看家?
记得小时候,村里没有电。晚上,孩子们没有娱乐。大部分都是晚饭后去村里空旷的地方跳马捉迷藏。直到大人们喊着回家,他们才离开。最热闹的是晚上放电影,一个发电机,一个大窗帘,两个带孔的碟带,一个白炽灯泡。只要有一个村民知道在哪里放电影,整个村子都会知道夜晚比白天好。
那时候如果不是村里的邀请和婚事,一般会放两部,一部战争片,一部喜剧片。电影当天晚上,放映员会在主人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两棵相距四五米的大树。电影幕布的四个角被绑在树干上,这样所有的幕布都挂了起来。前方十米左右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着放映仪器和影碟,所以离得很远。
当夜幕降临得太慢时,孩子们早早地带着小板凳来抢第一排的位置,大人也纷纷赶来。现场挤满了人,大呼小叫,吵吵闹闹,直到电影开始,人群才安静下来。如果是在自己村,全家都去。如果是在别的村,一般是爸爸带我,妈妈看家。偶尔晚上会乘凉睡着,但第二天会呆在家里。
电影放映结束后,每个人都站了起来,又开始大喊大叫。我就是这样学会吹口哨的。走在乡间小路上,朋友们吹着口哨喊着模仿电影情节。转眼间,露天电影基本销声匿迹,农村的节日变成了小号班和杂技团。虽然也热闹,但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感觉了。
总结一下,七八十年代,电影在农村是全家放映,我妈基本上是管家。露天电影是我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