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的诗意
表达了将士的孤独无依和思乡之愁。《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是李贺为塞下戍边战士而作,诗中描绘了边塞马嘶的苍凉情景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诗风悲壮凄凉,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孤独无依和思乡之愁。
《塞下曲》全文为: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释义为: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城头上明月照耀千里之外。寒露濛濛,旗帜迷茫难辨。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九年时,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了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这首诗。
李贺,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李昌谷。代表作《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