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的人物经历
杨海在大学期间,没人敢说他不是人才,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不单杨海一个人,就是建筑系的那些学生们,经常在校门口碰到晃来晃去的人,看见有学生出来,就上前拦住:是建筑系的学生吗?能不能给我们做个建筑方案?用杨海的话说,那叫火得一塌糊涂。
所以那阵儿杨海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设想,虽然没有确定去哪一个城市,但他确定不选择的城市就有天津。
他不是对天津有什么成见,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在更加有特色的城市实现富有激情的建筑理想。当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跟着自己的理想来到天津,后来又跟着理想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这都是理想闹的。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也就不会有成功。
杨海去天津是一个偶然和机缘的组合。1997年4月,已经是大五下半学期了,很多学生都在外面做毕业设计,很少回到学校。一天,杨海抽空回学校到老师那儿汇报设计成果。走在校园长廊上,忽然看到一个黑板上写着招聘启事,是天津的一个设计院要招聘建筑业人才。
杨海觉得非常有趣,当时对他来说,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但因为觉得有趣,杨海决定去试试,他从来没有应聘过,他想看看应聘是怎么回事。
偶然中常常隐含着必然,这有时是不是一个定理?杨海就是这样的。他带着顽童的心情去应聘,却没想到跟前来招聘的天津设计院老总谈得格外投缘,因为这次谈话,杨海推翻了以前所有的设想。天津建筑业虽然还不能说是最发达的,但机会正多。
有了这个想法,所有的城市都被杨海抛在了脑后。天津,拉近了杨海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距离。 天津一个城市对于杨海来说,无所谓好和不好,就是一个人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杨海一到天津,就感觉天津这个城市太悠闲,他在重庆待了5年,看惯了那里的快节奏,重庆的很多普通打工族经常兼着两份工作,总是忙忙碌碌的,而天津人,都像没愁事儿似的,大多数人干着一份工作,清闲下来时,在马路边看看人家打牌、下棋,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杨海觉得天津的治安特别好,他在重庆时,出门坐车,习惯把手按在口袋里的钱包上,但到天津没一个月,这个“毛病”就改掉了。他很放心。
杨海是个有理想的人,但理想,常常会在第一时间或多或少地被打碎一些。杨海刚到设计院工作的时候还是非常顺利的,院里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一些大的建筑项目基本都是他中标,他的工作能力很快就体现出来了。一年半后,设计院分组,杨海做了组长。这个组长杨海做了一年。一年后,杨海辞职。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辞职?在很多人眼里,杨海一直很幸运,在设计院,领导支持他,又给他机会表现,从长远看,他的发展空间很大。
又是理想闹的。杨海可能太理想化了,他觉得自己的设计理念开始与一些体制方式不太相配。在他当组长期间,他给院里谈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项目,这是一个立牌子的项目,是个机会,但因为与院里的运作模式不一样,机会失去了。于是杨海决定辞职。 马蹄湖很多人决定自己不干什么的时候,心里一般都有个准头:下一步该干什么?但杨海辞职时,什么清晰的想法都没有,他只是先离开再做决定。
他想了几天,觉得能很快进入状态的就是效果图设计,他相信自己在这方面是一流的。不过杨海还是感到有些好笑,当初他在大学里跟老师一起创办效果图设计公司时,他把设计效果图当成小儿科,因为从建筑行业来说,效果图只是其中非常简洁的一部分,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层次才来到设计院的,没想到转了一圈,他又搞起了效果图。但他既然决定要做了,就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事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杨海顾不得在意了。
2000年4月,吉利·杨建筑画工作室成立。当时杨海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了,他先收了客户5000元订金,然后陆陆续续挣了5000元,接着又从朋友那儿借了1万元。有了2万元启动资金,杨海花1.1万元买了一台电脑,从家里搬来一台,再借来一台,***三台电脑,剩下的钱,杨海付了房租,又买了桌椅,余下的几千元,作为手下几个人的工资。就这样,杨海的个人工作室磕磕绊绊地举步了。
杨海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偶然感到累了,他喜欢到南大的马蹄湖边坐坐,晚上11点左右,一个人很放松、很安静地坐在湖边,看周边的人走来走去,那时他会感慨:多美的校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