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景陵简介和历史
洛阳景陵简介和历史如下:
1、简介
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寝,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宣武帝景陵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等四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它于1991年被发掘时采用沿墓道发掘的方式,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墓道壁前段为土坯,后段为砖,墓室内石棺所在处为一座大穹顶空间,青砖逐层砌筑。
2、历史
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亡于洛阳,葬景陵。
景陵地宫历史沿革
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认为是汉冲帝的怀陵,建国后多方考证为北魏宣武帝景陵。1961年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筹建洛阳古墓博物馆时,因选址在此陵旁,对此陵的保护提上日程。1990年曾进行考古勘察,发现土丘顶有盗洞且回填不实,有雨水渗漏的情况。
为保护及博物馆扩展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6月正式开始进行发掘,有资料说这是建国后第二座主动发掘的帝陵,也是年代最早的一座。发掘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没有采用“大揭顶”的方式,而是沿墓道发掘,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1992年4月修复完毕并对公众开放。宣武帝景陵地宫的墓道很长,墓道壁前段是土坯,后段是砖,相对明清皇陵地宫的石料而言,非常简陋,但更幽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魏宣武帝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