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9死7伤

前言

1950年,参加革命20多年的 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 ,准备踏上故土—— 福建上杭 。

自从1929年4月,刘忠跟随朱毛红军参加革命后,他已经有20多年没有联系过自己的母亲。俗话说: 父母在,不远游 。自己的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母亲知道一个道理: 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从军便是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理想最好的方式 。在母亲的支持下,刘忠才毅然踏上了从军之路,在20多年的从军生涯中,他始终不忘记母亲临行前对自己的嘱托。

如今,自己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泥瓦匠,成为拥有赫赫战功的西康军区司令员,自己终于可以衣锦还乡,侍奉老母亲

音信全无的年代,母亲流落街头乞讨

然而,这么多年没有母亲的消息, 刘忠 内心十分牵挂自己的母亲。于是在踏上福建上杭这片故土之前,他提前派自己的警卫员回老家寻找和照顾自己的母亲。对于首长交给自己的任务,警卫员十分重视,他带足了相关的慰问品来到了福建上杭。

然而,刘忠的警卫员向当地的老乡多方探听,始终没有刘忠老母亲的消息,他一度怀疑首长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让警卫员奇怪的是,不仅没有首长老母亲的消息,就连首长其他家人的消息也没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警卫员的心头

警卫员也不敢隐瞒如此重大的消息,他一边继续打探,一边决定将消息告诉首长。 刘忠得知家乡没有母亲的消息后,他心急如焚。内心牵挂着老母亲的安危,他也不能够安心工作。于是,刘忠向上级打了请假报告,决定亲自回老家寻找老母亲

刘忠火急火燎地赶回福建上杭,向警卫员了解了具体情况,在昔日的家里,果然没有发现老母亲和其他家人的身影。刘忠的眼泪一时间涌了出来。身边的警卫员安慰他,告诉刘忠不要放弃希望 。

于是他们继续在家乡寻找老母亲,刘忠和警卫员每天忙碌在上杭的大街小巷,他们多次向老乡探听消息。终于,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打听消息的过程中,刘忠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个沿街乞讨的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之所以能够引起刘忠的注意,是因为刘忠每次打听消息,总是能够在这个角落发现她。本着死马当活马医,刘忠来到老妇人的面前。

只见这位老妇人蓬头垢面,眼前的长发挡住了她的面容,让刘忠一时无法识别她的样子。看到有人询问自己,老妇人十分害怕,毕竟眼前的人明显是个大官。

刘忠知道过去一些人经常遭受军阀的欺辱,于是,他耐下性子对老妇人说:“ 我和过去的大官不一样,我们是专门为穷苦百姓服务的人,您不要害怕。我想向您打听一些事情。 ”听到刘忠这样说,老妇人慢慢放下了内心的戒备

在交流的过程中, 刘忠 发现这位老妇人对自己的身世十分清楚,等他仔细一看: 原来,这位老妇人便是自己20年未见的老母亲。刘忠一时间心痛无比,双眼留下了痛苦的泪水。 他紧紧地抱住了老母亲,嘴里说着:“ 儿子不孝,儿子大不孝啊!

老母亲坚持要回农村生活

找到了自己的老母亲,算是了结了刘忠内心最大的愿望 。他对着老母亲发誓:“ 剩下的日子,一定要亲自侍奉母亲。 ”看到自己的儿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林连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刘忠将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尽管自己的工作十分繁忙,他每天都会抽出空余时间陪伴母亲。一日三餐和睡觉前的时间,他都与母亲林连秀一起度过。

看到母亲沧桑的面庞,刘忠一想到母亲这么多年受的苦,他的内心便不是滋味。为了弥补这么多年没有对母亲所尽的孝道。他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钱全部交给母亲 。

除此之外, 在空余时间,刘忠带着母亲到各种好玩的地方,带母亲见见世面,刘忠多次对母亲说:希望她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安享晚年。母亲林连秀最初也答应了刘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连秀主动向儿子提出想要回老家

对于母亲的要求,刘忠最初表示十分不解,他询问母亲原因: 是不是自己招待不周,还是自己陪伴母亲的时间过少 。对于这些原因,母亲总是一个劲摇头。

沉思了一会儿,刘忠明白了母亲想要回老家的原因:

第一,母亲肯定是体谅与心疼自己,作为她的儿子,刘忠身为西康军区司令员,每天要处理众多的军事事务,每天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他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照顾自己这个老太婆。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让儿子一心工作,林连秀作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越是年老的人,对自己的故乡越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母亲肯定舍不得自己的故乡,毕竟他们习惯了故乡的一切,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第三,这也是母亲想要回老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这里生活,虽然每天都能够与儿子朝夕相处,但是,母亲的内心十分孤独。在这里,母亲没有自己的圈子,没有自己熟悉的老伙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人还是喜欢和老人一起聊天。毕竟,大家一同相处了几十年,有过许多***同经历、***同感受、***同话题的老人们。对于老人们来说,只有这样的社交,才能惺惺相惜,才有***鸣,才让她们更有存在感。城市里的新环境,让她们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知道母亲担心自己,刘忠多次告诉母亲,这是自己应该尽的孝道。母亲依旧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终,拗不过母亲的刘忠,只好派人将母亲护送回福建上上杭老家,同时,告知当地的父老乡亲,一定要帮忙照顾好自己的母亲

尽管如此,刘忠还是不放心母亲一个人生活,他隔三差五就会给老母亲写信,除此之外,还会定期给老母亲寄一笔钱。乡亲们知道了此事,也都愿意帮忙照看老太太,隔三差五地跑去看望,帮忙解决各种小问题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06年,开国中将刘忠出生于福建龙岩上杭县 ,他原本的名字为 刘永灿 ,为了报效祖国,表达对祖国和母亲的赤诚忠心,刘永灿将名字改为刘忠。

童年的刘忠饱尝生活的苦涩,他在回忆录 《从闽西到京西》 一书中写道: 年年的过阴历年,地主就要来逼债还债,过着“富人过年,穷人过难”的日子。而做瓦匠学徒,被工头打骂也是家常便饭,受尽了欺压和屈辱。偶尔回家,母亲每每见到瘦骨嶙峋的儿子都心如刀绞,抱着他痛哭,说:“儿啊,我们家太穷了,只好让儿吃这种苦。娘相信,儿会有出头之日的。

生逢乱世,黑暗腐朽的 社会 让刘忠过早地承担起家里的责任。年仅12岁的他,跟随泥瓦匠师傅学艺,挣钱补贴家用。当时 社会 剥削十分严重,年幼的刘忠不仅经常受到师傅的打骂,他辛苦赚的血汗钱经常全被师傅扣光。

夜深人静时, 刘忠 在想: 为什么穷人就该天生被欺负,我要自己掌握命运 。 1929年,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爆发了 农民运动 ,这次农民运动让刘忠看到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希望 。

回到家里,刘忠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母亲。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和自己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母亲坚决支持自己参加革命。随后,刘忠成为了才溪乡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

都说 儿行千里母担忧 ,更何况是让自己唯一的儿子上战场,这样的民族责任感,注定了林连秀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正是因为有了母亲林连秀的支持,刘忠将军才能坚定不移地为革命奋斗终生,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祖国。

血战湘江,刘忠悔恨不已

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至今矗立着一尊刘忠将军的半身铜像, 副馆长王志灯 向前来参观的人回忆:“ 刘忠将军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

随后,跟着 王志灯副馆长 的思绪,大家一同见证了刘忠将军在红军时期的骄人战绩。 时间回到1930年,由于前四次围剿红军失败,蒋介石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刘忠参加红军后,先后在 龙冈、东韶、水口 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此时的他已经成为红军中一名杰出的指挥员 。

面对来势汹汹的蒋介石,党中央在前期抵抗失败后,立即作出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决策。 1934年6月,刘忠接到命令,调任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他深感责任重大,毅然服从了命令。长征中,作为先头部队,刘忠率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克服种种困难,探寻前进的道路,及时准确地获取种种情报,引导中央红军突破敌人道道封锁线

值得一提的是, 在湘江战役中,刘忠率先深入敌纵深,发现全州城尚无国民党正规部队把守,建议红五团先头部队迅速渡江,抢占全州,可是等到军团下令同意抢占全州时,为时已晚,先机已失。在湘江战役中,谁先抢占全州,谁就占据有利地位。直到晚年,他还为未能避免湘江战役中红军的重大牺牲而唏嘘不已

邓小平眼中的护驾功臣

刘忠的女儿刘蒨 回忆: 父亲刘忠在红军时期只是崭露头角。在十分艰苦的抗战时期,父亲刘忠依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尤其在一次战斗中,获得了邓小平的极大称赞,成为他眼中的 “护驾功臣”

那是在抗战爆发后的 1942年 ,当时,父亲担任 129师386旅副政委 5月调任豫晋联防军区司令,奉命护送邓小平政委去中条山开辟根据地

5月9日晚上,他们刚开了个小会,吃点东西就睡了。 刘忠妻子伍兰英 起夜的时候发现周围山上有动静,仔细一看已经被日本鬼子包围了。 伍兰英赶紧去叫刘忠,刘忠一骨碌爬起来去找邓小平。刘忠率领部队掩护邓小平在中条山里辗转20多天才冲出重围,终使邓政委等领导安全脱险。邓小平政委当时笑着对刘忠说:“你这次护驾有功啊!”刘忠笑着回应邓小平政委,保护首长安全是我应尽的责任

随着解放战争爆发,担任 太岳军区司令员的父亲刘忠 再次临危受命。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父亲先后在 上党、闻夏、同蒲、临(汾)、浮(山)、晋西南、汾孝、临汾、晋中、太原、成都、西昌 等战役中立下大功。

这里要着重讲述一下父亲在上党战役中的经历。 上党战役爆发前,父亲刘忠担任386旅旅长,在父亲的带领下,这支部队成为一支打硬仗、恶仗必胜的主力部队。上党战役爆发后,在武器弹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军一度被敌军层层压制,随时面临着被全歼的危险,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父亲临危受命,发明了“一瓢水”战法。率部十分钟成功攻克长子城,以弱胜强。接着胜利完成了老爷山打援、桃川追敌等战斗,此战为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刘蒨眼中的父亲

在长达50多年的从军生涯中,父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对于国家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建树

父亲曾经告诉我: 1950年,他奉命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报到,参与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当时的刘伯承校长知道父亲到来后,第一时间出来迎接,并且热情地握着我的手,欢迎我的到来。在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建工作中,我与刘伯承以及其他同志密切配合,***同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最终让南京军事学院成为培养我军领导干部的摇篮 。

1953年,父亲再次与 刘伯承元帅 合作,在刘伯承元帅的领导下,父亲直接参与了 高等军事学院的选址 规划设计 建设乃至校园的植树绿化 教学保障 内务 等工作。在他的指导下,院务部开展学院植树绿化、生产建设等,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有力保障了学院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从1950年10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校起,至1972年2月,父亲在人民军队教育事业上,开辟了人生的另一处“战场”,继续为党和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余生续写了作为军人的荣光

在刘蒨的眼中,父亲对待自己的子女十分严格,他是一个 不求名利、不争功 的人。父亲告诉自己: 他和母亲一生一***有11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在战争年代不幸夭折,对于他们的离世,父母十分痛心 。但是,为了革命能够取得成功,我和你母亲只能 舍小家,保大家 。对待你们也是如此。

为了更好地教育我们,为我们树立榜样,父亲刘忠在空闲时间通过写回忆录、讲革命故事、以身作则等方式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时常告诫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一生最对不起的人——母亲林连秀

晚年的父亲经常对我们说: 在他的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便是母亲—— 林连秀 。 在那个乱世中,母亲把自己拉扯长大已是不易,在尽孝道和报效国家面前,母亲毅然支持自己实现报国从军的理想 。

在20多年的从军生涯中,自己几乎与母亲失去了联系。建国以后,因为父亲在军队中的各种事情,回福建上杭老家侍奉母亲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说到这里,父亲的两眼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

父亲刘忠接着说道:“ 他这辈子最难忘的一幕,便是在老家再次看到母亲的情形 。”当时,衣锦还乡的父亲一直在寻找祖母的身影,他们几乎跑遍了上杭县的大街小巷,依旧没有祖母的消息,很多老乡告诉父亲,也许你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那时的父亲像疯了一样,为了找到祖母,几乎是不眠不休。最终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看到了衣衫褴褛的祖母。看到祖母如乞丐般的模样,他的内心犹如刀绞一般的疼

随后,在与祖母的对话中,父亲了解到祖母这20多年艰辛的生活。 自从父亲参军后,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下,祖母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唯一能让她活下去的希望就是父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祖母有生之年最终与20多年的父亲重逢。随后,父亲又讲述了自己如何照顾祖母,但是,祖母却坚决要回老家的事情。听着祖母和父亲的感人事迹,身为女儿的她一时间感同身受

俗话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天 ,刘忠将军对母亲的 大孝行为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