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问东西影评。近年来有哪些优秀的国产电影有性格有情怀有思想?
《湄公河行动》毫无疑问是根据2011的“105”大案改编的,但关于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还是想多说一句。我个人认为“结局”这个词还是有误导性的。《基于》和《孤独幸存者》《美国狙击手》《危机13小时》一样,应该严格遵循事实,经过艺术处理。
而《湄公河行动》可以说只是借用了人物原型,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和夸张。电影比真实案件更有戏剧性,也有更大更刺激的动作场面。这可以理解。毕竟在国外抓毒贩不像美军那些海外军事行动,没有那么多刺激肾上腺素的大场面。要想好看,还是要加工的。所以说《湄公河行动》的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更为贴切。
影片甚至还有这样的第一人称镜头。你可以从军人的角度体验团队合作和个人成就感。
《湄公河行动》的目标受众主要是男性。
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中国大陆会创作出类似《勇敢行动》的作品。《湄公河行动》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进步和突破。
它最根本的突破在于,它不是把自己当成主旋律,而是当成一部电影。主旋律,只需要完成宣传任务,哪怕再辛苦;电影就是讲故事,塑造人物。如果做得好,自然会有宣传效果。《湄公河行动》无疑属于后者。
《湄公河行动》首先做到了“好看”的极致。在娱乐元素上,影片囊括了打斗、枪战、飙车、爆炸、团战等各种动作场面和大场面,专业的武器装备、技战术,还有脑力智能,让影片非常“酷”。
从剧情安排来看,影片中的四个主要武打场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我忍不住吐槽我的战争中四个无差别的战争场面)。高刚和方联手后,第一个行动就是解救匪窟里的人质,我们寡不敌众,讲究快进快出,争分夺秒;第二个场景是火车站保护线人,那里人多拥挤,注意浑水摸鱼,随机应变;第三场是商场对抗,我个人认为最精彩。一开始各方斗智斗勇,勾心斗角,等到摸清对方底牌,打出全部底牌的时候,通过一个长镜头,谈判桌上的四个人全都紧张而激动,而我在武斗开始之前就已经达到了高潮。第四场是特种作战,主要表现激烈场面。相反,这个就不多说了。后来因为人少,打架不激烈,显得冗长。
影片在尺度上也有很大突破,毒贩和警察脏话不用说,各种暴力血腥行为层出不穷:毒贩持刀伤人,搞自杀式炸弹袭击,警察刑讯逼供,枪杀嫌疑人。这甚至会损害娱乐性,造成部分观众的流失。但只有当毒贩穷凶极恶,警察偏心时,我们才能意识到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斗争。出淤泥而不染是可笑的,在污秽中负重前行更是令人敬佩。只有当影片用纪实的语言展现了手脚残缺的村民和吸毒酗酒的娃娃兵,我们才能体会到金三角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地方。所以,对于那些把这些黑暗挡在我们视线之外的人,我们更加尊重。
相对于武侠剧,电影的文学性剧受到了更多的批判。片子太弱是事实,但受到场内场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影片在侦查案件的描述上敷衍了事,无非就是一条一条抓线索,抓这个抓下一个。这真的是导演的锅,因为他自己更擅长动作戏,不注重衔接(参考《逆战》)。
这部电影以匿名的方式描绘了逮捕小组的其他成员和大多数毒贩(可能只有毒贩展鹏引起了注意)。尤其是对糯康的简单处理,未能表现出糯康隐身、偶尔好斗(用京华时报的话说)、多疑、狡猾、善于搞关系的特点。
影片没有交代幕后“老大”的后续,因为他是泰国军方,说太多不好。这是一个场外因素。
在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中,以色列在世界各地派遣特工暗杀其成员,以报复杀害其奥运运动员和教练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在湄公河行动中呢?我们的警察也走出国门,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他们不仅找到了杀害中国人的凶手,还把他抓回了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受审,在中国的土地上被绳之以法。这就像古代中国人逮捕了敌人的首领,然后被押解回北京,受辱并被斩首。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针锋相对,而是名和威。如果糯康死在深山老林,没有人知道;但是,糯康被公开审判,其他蠢蠢欲动的人会深思。
这样的真实事件所带来的刺激,绝不是电影本身的一些不足所能抵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