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的风俗有哪些?

姜堰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称为“人人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冬季的至日被称为鬼节。为了祈求好运,人们在每个节日都有一些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政府积极引导,赋予新的内容,倡导文明、节俭、祥和的节日。\x0d\春节\x0d\春节是最长最隆重的节日。旧时正月初一,这一天,家主要五更起床,点蜡烛烧香,放鞭炮迎天地之神,不烧香就不开门。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那些富有的,如皮革、呢子、丝绸、缎子,显示他们的富有。穷人,外新内旧,为了整洁;妇孺讲究衣着,力求新奇。饮食很讲究。早上有干丝、水果茶、金元宝(汤圆)、糕点、生姜等。每次吃完饭,都要省一点;中午要吃夜宵,菜都是大年三十做的,意在吃老菜,年年有余;晚餐,面条。家人和邻居见面时,都要说吉祥话,比如恭喜发财,多施舍。晚上不要点灯,早点睡觉祈祷夏天蚊子少一点。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新婚夫妇给他们的亲戚和朋友送“水果茶”。第三天一大早,各家各户都把孩子送到土地庙去争第一把香。第一天不流行扫地,第五天拜完财神就有几个人扫,而且一定要从外往里扫,为了赚钱,为了宝藏。第五天是“财神日”。商店必须开门迎接财神。老农民观察初一至初十每天的晴天和晴天,预测当年人、畜的五谷盛衰:一日、两地、三风、四雨、五马、六羊、七人、八粮、九豆、十棉,以晴为吉日。春节期间,有许多文化和娱乐活动,如打龙灯,舞狮,唱凤凰,送别麒麟。一句民间谚语说:“正月拜年,二月玩灯笼,三月种地。”在姜多、大寺和米白,家家户户都在正月蒸小笼包,祝愿六畜兴旺。\x0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三天的法定假日。机关、学校、群众团体经常开会、聚会、茶话会互祝;农村娱乐宣传队敲锣打鼓给烈士家属和五保户拜年。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队排练革命样板戏,下乡演出。近年来,富裕的家庭雇佣电影或邀请剧团到农村演出。除了求神拜香的迷信,我也跟着信了。\x0d\元宵节\x0d\又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正月十三,家家“拉天灯”,取名“灯笼”,是为了让全家人一清二楚。今天早上吃饺子;十八“关灯”吃面。民间有句话叫“放了灯笼,吃到明年。”元宵节期间,姜堰东岳庙、都天庙、龙王庙都装饰上了屏风灯,灯上绘有《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人物,观众摩肩接踵。\x0d\旧时农村有拉桅灯之风。就是土地庙前,种了一根十几尺高的桅杆,上了几十根竹条。每条巷都用麻绳绑上龙骨等物,每圈挂几盏灯笼(每户一盏)。竿的末端系上铃铛,然后就像拉帆一样。兔子灯、蛤蟆灯、鲤鱼灯、灯笼、八角灯和飞机灯最受孩子们的欢迎。\x0d\二月二\x0d\ "二月二,家家带女儿。”那一天,城乡家家户户都把女儿和丈夫带回家当客人,热情款待,虽然并不违法。今天依然如此。\x0d\百花生日\x0d\习惯上以2月12日为百花生日。那一天,妇女们大多将红纸和红布剪成彩条,绑在草地上,这就是所谓的“挂红”,祝愿鲜花盛开。\x0d\清明节\x0d\又叫寒食节。清明节前十天,各家各户忙着“添坟”,祭祖;新媳妇要给新老头“上花坟”。坟满三年时,燃放鞭炮和红纸花,以示孝顺。清明节,家家祭祀死者,用油炸面粉代替肉。柳枝插檐前,谚云:“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女人也会在太阳穴上佩戴柳球。插柳习俗原本是为了纪念黄巢起义,如今已鲜为人知。在姜多和张店地区,还有用柳叶拌荞面摊饼的习俗,以纪念郑成功的抗清。也有人说,诸神看到下界的人吃树叶,会心生怜悯,阻止灾难的发生。在姜堰、邢台、溱潼一带,习惯在这一天吃冷米饭、冷韭菜,以祈求长命百岁,不在盛夏;蜗牛肉和小菊花在何丽霞地区很受欢迎,可以改善视力。吃冷饭其实是源于对寒食节的纪念,其初衷已经模糊。那天看麻将打牌的人很多,据说“清明不看牌,死后没人背。”\x0d\建国后,祭扫的民俗基本未变,但封建迷信的色彩有所淡化。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以此为契机,组织祭奠活动,为革命烈士墓扫墓,讲述烈士故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x0d\长夏\x0d\ "长夏,长夏,女穿花\ "。那一天,女人和孩子在发根和发辫之间戴着洋槐花,裙子上挂着肥皂叶,说夏天不准打瞌睡;不要坐在门槛上,忌“夏”;新娘家要给新婚的女儿送一个凉席、枕头、扇子、夏布、草帽、浴桶,叫“送夏”;用大秤称体重,看你一年是胖是瘦。建国后,“送夏”之风犹存,其他一切逐渐消失。\x0d\端午\x0d\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采鲜苇叶(俗名“粽作”)包粽子。包的核心以糯米为主,混合糯米,混合蚕豆瓣、红豆、花生、红枣、火腿丁等。,而且形状多为四角,还有角形、斧形、菱角形、元宝形等。旧社会,五月被称为“毒月”,家家贴上“五毒”的标志,挂上钟馗像,门前插艾叶、菖蒲,室内洒雄黄水;孩子们穿着老虎鞋帽,系着“百足绳”,蘸着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寓意辟邪避秽。菜品讲究“五红”:黄鱼、虾、咸蛋、苋菜、咸菜干、烤肉。浴室烧“草药汤(汤里放了艾蒿和菖蒲)”,洗澡中毒。\x0d\建国后,不再贴“五毒”的标志和钟馗的形象,其他的也跟着贴。\x0d\ 5月13日\ x0d \传说这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关平去世的纪念日。城乡都有吃冷面的习俗。\x0d\六月初六\x0d\正值盛夏天气,有“六月六,洗白肉,吃焦屑,养一块肉”之说,在河里游泳。\x0d\乔奇节\x0d\传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相会。七天前,女孩在手腕上系上红绿蓝三色的线,叫做“绑绒”。那一天,把它取下来扔在房子上,让喜鹊带着它去天河架桥,编织成牛郎织女的团圆梦。小孩子用明矾捣碎凤仙花,包在指甲上,第二天就变成红指甲了。据说它们可以化痰。晚上,孩子们站在法庭前,看着天空中的云,评论着云的形象。彩云变幻莫测,飘忽不定,像奔腾的骏马,像成群的羊群,像游龙,像蔡峰,大家都为那些看得快,判断准的人鼓掌。母亲叫女儿在灯前穿针引线,乞求灵巧。古诗云:“乔奇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作春丝。”\x0d\中秋节\x0d\俗称“七月半”。这一天祭祖的仪式和清明一样,但祭奠的时间是中午。有句谚语叫“烧清明早烧冬,七月半死者不中”。相传明朝七月,城内遭受特大水灾,百姓在吃鱼之前都被埋在鱼腹里,都成了饿鬼。于是,后世就形成了午时敬死者、慰先人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只有在王石镇附近,我们午餐吃饺子。溱潼湖西庄村的窑工,经常在夜间工作,怕撞见鬼鬼,所以在七月半的时候,请和尚放出孤焰超度。当天在高墩上竖起一根桅杆,挂七盏灯笼,一盏七星灯笼(北斗七星),召唤鬼鬼来剧场受斋。\x0d\ 7月30日\ x0d \传说是土王臧的生日。菩萨饶命,于是人们在路边、田间、旷野烧纸钱,祭祀鬼神,名曰“斋姑”。他们还会燃放河灯,向河流祭祀鬼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废弃。\x0d\立秋\x0d\是西瓜流行的吃法,意思是可以吃猪毛烂。\x0d\中秋节\x0d\又叫团圆节。在那一天,每个人都吃月饼,饺子,粘饼,莲藕饼,喝团圆酒。水乡人会杀鸭子;南翔农民制作一个锅盖大小的“月饼”。月圆之时,家家立案,点蜡烛焚香,案上陈列鲜果糕点。合家团圆赏月,天地,千里* * *单鹃。姜多一带还有“摸秋”的说法。当天晚上,男青年到刘家偷碗、渔网、晚儿等物,送给长期不育或婴儿大量死亡的家庭。在姜堰地区,街上的孩子们用砖块和瓦砾建造宝塔来崇拜月光,并去野外收集各种水果取乐。他们用菱角打(做)牛头,或者用扁豆荚、斗马、芋头打猴子,用葡萄打金鱼,用豇豆荚、红豆打蜻蜓。家长们挑选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放在桌子上,增添节日的乐趣。建国后,吃月饼\x0d\赏月的习俗依然流行。上世纪80年代,每逢节日,CPPCC和统战部都会举办茶话会,与各界人士广交朋友,畅谈国事,增进团结。残存的习俗逐渐消失。\x0d\重阳节\x0d\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城乡的人都以吃年糕登高爬得高著称。姜堰镇蛋糕店专门卖斜糕,还准备了彩纸旗,增添节日气氛。随着白天越来越短,劳动者不再加餐吃晚茶。俗话说:“吃了重阳糕,就把晚茶忘了。”旧时,手工作坊的老板每天都要摆桌摆酒犒劳工人,表示以后要开始上夜班。俗话说“喝了重阳酒,晚上就不离手了。”在过去,农村雇主在这一天解雇放牛娃。俗话说“九月重阳节十月,瘦瘦的观牛佬飘回家。”女孩当天也开始缠足。俗话说“九月重阳节十月,小脚裹。”上世纪80年代,崇阳城乡开展敬老活动。\x0d\冬至日\x0d\是“下元节”,又称大东,前一天叫小东。大冬是人的节日,小冬是“鬼节”。俗话说“大冬如年,小冬不值钱。”中国的民间祖先崇拜包括于小冬和鱼洞,每一个都遵循古老的规则。冬天吃瓜可以治头风。\x0d\腊八节\x0d\腊月初八,即释迦牟尼的牟城道,是吃腊八粥的民俗。富人加银杏、红枣、栗子、香菇、金针、木耳、花生、茶豆等。到粥;贫困户辅助种植红薯、胡萝卜、芋头、杂豆、花生等。\x0d\送灶台\x0d\腊月二十四,人们送灶神上天。白天除尘打扫,晚上供奉红豆、糕点、糖、肉、米和用银杏、红枣装饰的柏枝作为祭品,烧香祭灶。祭祀前,把筷子放在筷子桶里,让灶神多报些人和口粮;灶神嘴上抹点糖,放在灰堆旁边烧。灰堆旁边的芝麻秆是“梯子”,让灶神“从天上说好话”。仪式由男主持人主持。如果男的出门了,女主人默默祈祷:“我送炉子,他收到了。”秦通镇,朱,陈,李,沈,都在腊月二十三送灶。我不知道为什么。腊月三十,厨房接:“下界平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废弃。\x0d\除夕\x0d\俗称“三十夜”,是农历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在除夕之前,我们应该准备好所有的年货。“有钱就洗洗过年。”大人小孩切元宝头,洗澡。下午一大早,我就把喜旗、春联(不写一个字就叫“满堂红”)、年画,忌贴梅花等艺术品,忌叫猫,因为忌“梅”、“米”、“门楣”谐音。院子里印着一锭砧板,那是忠臣岳萧;门前放芝麻杆表示箭驱年,永保平安。俗话说“长的不愁,短的不愁,就愁芝麻杆插屋檐。”主妇们精心制作老饭锅,用精米煮一锅饭,用果脯装饰,上面插上柏枝和老米旗,叶子上用银杏和花生装饰,一直到正月初六才上家神的柜子。“老米旗”:用木杆粘贴一面彩纸旗,高一米,上下粘贴各种剪纸;下端横系一杆,将双鱼挂于其上,意为“年年有余”测米时,农村主妇虔诚祈祷:“一升人,一升猪,六畜兴旺,庄稼丰饶,年年有余,步步高升。”溱潼地区煮陈米,从六升到六升不等。因地处水乡,已被淹九年,方言“六”与“渔”谐音,意为“渔”。晚上家人聚在一起吃寿酒,准备一年多的鲢鱼,吃芹菜辛苦,吃芋头迎接新一年的好人。燃烛焚香辞旧迎新。在楼庄沙一带,除夕夜落在不同的日子,包括28夜和29夜,不为人知。从除夕到大年初一,很多人禁止吃鱼和鱼,说年底吃素可以保一年平安。长辈给晚辈红纸作为“养老钱”,以避免子女吵闹,以此为重点发财。据云,是夜,神在下界,贡得罪。在孩子的枕头上放几个枣、云饼、花生,孩子醒来就能尝到,给他带来“提前晋升”。\x0d\旧社会穷人过新年,除夕夜,债主有点灯讨债的习惯。债务人会藏到凌晨,然后出现。\x0d\建国后,除夕夜前,人民政府组织干部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调拨款物扶贫,慰问烈士家属和伤残军人。近年来,民间年货的档次逐年提高。城乡,烟花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