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的辅佐成公
晋成公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大忠臣赵盾平反昭雪,昭告天下弑晋灵公的是赵穿不是赵盾。赵相国完全不知情。但赵穿是赵相国的亲人,屡有战功,今又有拥立之勋,姑且免死。
在赵穿弑君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赵盾不得不面对国人舆论的质疑,不仅仅是他个人,还包括整个赵氏家族。史官董狐的那一笔“赵盾弑其君”也代表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想法,赵盾虽然不是直接行凶者,但是他的确有可能是幕后主使。说来也奇怪,如果确实是赵盾主谋,这么英明的一位政治家又怎么会一时大意派遣一个自家人去行凶,留下如此线索给人以口实呢?
这一切都只是千百年后我们的猜测,没有证据。赵盾是否为弑君主谋,晋成公已当众宣布:赵盾无罪,继续担任国家执政;赵穿罪不至死,以期戴罪立功。 晋成公刚刚上台,赵盾针对晋国的人事体制进行了一个大胆的改革——设立公族大夫。这个国策的制定并非是赵盾为了加强晋国公族实力。春秋时代各个诸侯都有自家的公族力量,也就是国君以外的同姓近亲,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公子之后称公孙,他们被称为公族,是诸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以公族为枝叶而设立的机构。晋国在早年也是有着强大的公族机构,比如曲沃氏本就是晋国公族发展壮大的一枝,结果这枝公族势力太强,反而压倒晋氏大宗,取得了曲沃代翼的成功。晋献公时代,为了防止其余公族照葫芦画瓢,对公族实行屠杀,桓庄之族被灭。晋文公后又以卿族为政府要员,公族不得居住于国内。这就是史书上经常提到的“晋无公族”。
如今赵盾提出要重新设立公族并非是为了加强国君集权,而是发展卿族势力。赵盾倡导或者说是胁迫晋成公设置的公族别具特色,这些冠以公族头衔的人不局限于晋国的公子、公孙,而是海纳百川,由朝中的有德之士来担任,主要是将公族大夫授予卿的嫡子,将馀子授予卿的其他儿子,卿的庶子担任公行。这样世卿的高干子弟就能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与雄厚的资本。
晋成公2年,赵盾向晋成公进谏:“我赵盾能有今天,全拜当年赵姬所赐,如果没有赵姬,我赵盾就是个戎人啊。如今赵姬的三个儿子都成年了,赵姬又最疼爱二儿子赵括,臣恳请寡君立赵括为公族大夫”,成公准奏。赵氏家族由赵盾担任正卿,赵括为首席公族大夫,带领着赵盾以前的旧部,赵同、赵婴齐为馀子,都位列大夫。赵家的权势在赵盾别出心裁的设计下又一次膨胀,且兄弟四人都堂而皇之的入朝为官。
设置公族大夫是对晋国君权的一次致命攻击,比起赵盾弑灵公;栾书弑厉公;智伯弑出公等一系列政变,这次打击明显是更具杀伤力的。因为是赵盾使这一灭亡晋宗的计划公开化、合法化、制度化。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世卿对晋侯权力的渗透大大加速。可以说,晋宗的丧钟也就在赵盾设置公族大夫那一刻起已经提前敲响。 晋成公是长君,有着长者之风,不似灵公那么泼皮,他授权于赵盾,命赵盾担任执政,统领晋国。而赵盾凭着自己手中的大权以及个人好恶的来组织内阁。
荀氏:荀氏属于晋国的老贵族,因为荀息的得势而崛起,也因其殉职而转入低谷,其子荀游仅为大夫。荀林父为卿时,因其本质憨厚又才干卓越,荀氏崛起的势头很猛。赵盾屠杀老贵族,荀林父虽然保得爵位,却不为赵盾青睐。荀林父之幼弟荀首受宠于成公,被封于智,因而创造了另一个家族——智氏。因为荀首的缘故,荀林父在赵盾执政后期,逐步崛起。
郤氏:郤氏与赵氏的交厚,郤缺才华横溢且非常圆滑,善于揣摩当权者的心思。赵盾郤缺欣赏有加,因此郤氏成为赵盾最得力的副手,成为赵盾打压政敌,实施独裁最有力的帮凶。
先氏:先轸、先且居为赵衰所推荐,因此而入六卿。后赵衰为中军佐,与先且居联袂率中军。先克因维护赵盾等人的利益而被暗杀,赵盾为了维护先氏的利益,令臾骈代替未成年的先榖佐上军,可见赵盾对先氏恩情的报答。
栾氏:栾枝死后,栾盾入座。栾盾是晋国诸卿当中最沉默寡言的。因为他的木讷寡言,不容易展现出自己的才干。所以一直被赵盾所忽视。或者因为他不满赵盾,所以他的言论一直得不到重视。栾盾实在,勤勤恳恳,也不结党营私,导致他一直被赵氏疏远。这一政治劣势甚至还影响到了其子栾书。
胥氏:胥氏的地位在晋国一直不很高。胥臣学识渊博却不善于搞群众基础。胥臣的接班人就比之逊色得多。胥甲、胥克都才能平平,资质一般却张扬跋扈,遭到的自然是最大惩处——被踢出六卿。
士氏:士氏与荀氏相似,发达较早,却因士榖的不理智而被赵盾处死。士会的回国受到赵盾的高度赞赏与重视。士会才干卓越,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可谓“人见人爱”。他与赵盾的关系属于最为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韩氏:韩厥本就是赵衰收养的孤儿,作为赵氏的家臣,他与赵盾的关系亲切却不暧昧。赵盾以韩厥为三军司马,地位仅次于六卿。赵盾所投的这一份潜力股最终帮助赵氏渡过最艰难的坎坷之路。
魏氏:魏氏在赵盾时代并不显贵,影响不大。虽为大夫,却似乎得赵盾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