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幼儿园的学费那么贵,老师的工资那么廉价?

除了一些特例之外,不论公立还是私立的幼儿园发给老师的工资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比较低。这个现象既是市场失灵,也是政府失灵,是双重失灵。大家都知道不是针管、药品虐童,是人在虐童。说到底是幼师很缺,敬业的、有爱心的、优秀的幼师更缺。孩子这么宝贝,能够帮你带孩子的人这么稀缺,这种稀缺性却并没有在价格体系上反映出来,这就叫失灵。

先说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就是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各种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但是我们看幼儿园,高额学费主要用在硬件设施上,并没有用在真正带孩子的老师身上。幼儿园建筑外观很漂亮,设施不错,还有越来越高大上的“理念”和“品牌”,连二三岁的孩子都上“国际班”。可是老师的素质、水准和收入都很不匹配,结果在漂漂亮亮的幼儿园里发生虐童。这就是资源配置根本不合理,高额学费交的冤。当幼儿园成了品牌并且上市之后,一旦出了问题,公司高层第一反应是用巨资回购股票,目的是保护股东利益。在应对措施中,根本连提都没有提过怎样改善师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儿童照顾的质量。而在公众舆论当中,好多人主张要加摄像头(还是硬件!),却没有人讨论过,是否可以减少其他成本,增加教师工资。这里主要不是批评什么人,而是说整个现象很奇葩。公司明明有巨资,老师却只拿低工资。家长明明出得起学费,却不知道钱不到老师手里,等于将孩子放在风险情境中。这样的现象不叫失灵叫什么!

现代经济学早就分析过很多市场失灵的情形。市场不是万能的,传统形式的市场转变为当代形式的金融+市场之后,情形更是复杂。一般来说,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政府规制来加以纠正或弥补。但如果政府规制也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叫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有很多更复杂的情况,在幼儿园以及虐童问题上,只能简单地先说一点。在3个月到3岁(即3-3阶段)幼儿的托管与照顾上,政府的法规、政策和主管机构都是缺失的,基本上就是空白。在3-6岁阶段的所谓“学前教育”阶段上,法规政策和主管部门都有,但是有很多缺陷。这个时候,如果你要办个托儿所(3岁前),会有许多部门告诉你不合法,但却没有人去赶紧立法帮助你办好。在上海携程的事件中,政府倒是愿意出头尝试一些变通的办法,不料政府自己也把精力放在宣传表功方面,而不是放在质量控制方面,尤其没有放在师资建设方面。讽刺在于政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没有控制住关键环节,直到虐童被发现,酿成公***事件。

归根结底,虐童事件频发,与幼师从业人员的整体状况,包括薪酬待遇有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市场和政府都长期缺乏反应,因此是双重失灵。已经发现的虐童行为都是悲剧,而悲剧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是互联网条件下揭露问题和传达信息的重要机制。只有通过公***信息的传播,造成压力,才能迫使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做出正确的反应。

我们不能只靠警察破案,事后惩罚。对于政府来说,需要从公***性和整体的高度做成本收益的规划。与其将资源用在靠警察威慑、抓人、破案方面,为什么不将资源用在幼教事业的发展方面?多一所学校,就是少一座监狱,政府要坚持的是这个道理,而它根本就是常识,你为什么忘记了?在这个基础上,要认真监管市场企业,监管的目的是使资源倾斜于真正关爱孩子的老师。有人以为市场竞争激烈必然导致幼教工资低,这是根本错误的认识。越竞争工资越低,这叫做“向下竞争”(race to bottom),这是坏的竞争,是比烂竞争。幼儿园关系到儿童权益和幸福,一旦出现向下竞争,必定是危险信号。政府要注意这些信号,必须有办法阻止,否则就是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