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才少女》——孩子不是需要父母操纵的机器。

1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名叫玛丽的七岁女孩,她的智商非同一般。当她同龄的孩子都在学加减法的时候,她已经在自学微分方程了,所以她在学校显得格格不入,她自己也不喜欢学校。

玛丽和她的叔叔弗兰克住在一起,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黛安在她出生后不久自杀了。虽然弗兰克没有稳定的工作,但他们总是像朋友一样和睦相处。

直到有一天,小女孩的奶奶伊芙琳出现了。

伊芙琳发现了玛丽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认为不应该浪费,她必须像孩子的母亲一样投身于数学的研究。在与弗兰克讨论让玛丽与她一起生活失败后,伊夫林请了一名律师来争取玛丽的监护权。因为弗兰克没有稳定的工作,还曾经因为暴力被拘留过,所以败诉了。

之后,玛丽整天跟着奶奶伊芙琳学习数学,同时也因为弗兰克最终自暴自弃而感到难过。

弗兰克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无能才成为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人。

他和他的妹妹,孩子的母亲一样,有着超乎寻常的智商,但他只是想反抗母亲对他们生活的操控,最后变得自暴自弃。

在电影的最后,弗兰克因为太想念玛丽,鼓起勇气找到了他的母亲,指责她没有像他操纵妹妹的生活一样安排好玛丽的生活。他认为玛丽虽然智商优秀,但还是需要体验普通人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过着除了数学还学习数学的枯燥生活。

弗兰克把一个数学方程的证明过程给了母亲,告诉她这是姐姐告诉她的,要在她死后才能发表,证明这个方程是母亲给姐姐定下的人生目标。

伊芙琳终于痛苦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玛丽的母亲黛安娜,她从未出现过。

只出现在照片里的女人。

刚刚生完孩子就选择结束自己27岁生命的年轻女子。

一生致力于研究数学方程的数学家。

影片一开始,她从未告诉我们她为什么自杀。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数学家会自杀?是因为她男朋友抛弃了她和她的孩子吗?

电影中,伊芙琳对女儿的死和未被证明的数学定理感到遗憾。她觉得孙女可以继承女儿未竟的事业。

但她的儿子弗兰克用事实告诉她,黛安娜在去世前很久就已经证明了这个定理。即使已经证明了,她还是不希望妈妈知道,甚至希望妈妈活着的时候永远不知道。

这时,我们把电影中的所有细节串起来,终于知道了黛安自杀的原因。

黛安从小就显示出在数学方面的天赋。用她妈妈的话说,要十亿人才有这样的天赋。

结果黛安从小就被妈妈安排学习数学,并被告知证明一个从未被证明过的方程是她的人生目标。

这个目标其实是伊芙琳自己的遗憾。因为她年轻的时候学过数学,后来结婚生子了,因为能力有限,就放弃了数学。

所以她希望她的女儿,后来是她的孙女,能够实现她的梦想。

除了学数学,她没有体验到其他同龄人的乐趣,没有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同龄的朋友,甚至连唯一的初恋都被母亲用强硬手段解决了。

黛安过去的每一张照片,不是单人照,就是和母亲的合照。这对于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轨迹来说太不正常了,但伊芙琳觉得女儿太特别了,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体验一个平凡的生活。她的女儿注定会过上特别棒的生活。

她很孤独,尽管她的母亲一直在她身边。除了数学,她妈妈会拒绝她的任何愿望。她的母亲不是母亲,因为她没有给孩子纯洁的爱,而是以爱的名义操纵她的生活。

当她完成了妈妈给她定下的人生目标,她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她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但是她非常不愿意妈妈为她的成功而高兴。

她想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掩盖自己已经成功证明的定理,来进行自己唯一也是最大的反抗。

黛安的生活很悲惨。按照母亲的意愿生活,她并没有心甘情愿地接受安排,但她后来采取了最激烈的方式反抗,非婚生子,自杀。

她确实给了母亲沉重的打击,但母亲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她叛逆的根源。

她妈妈从来不认为她错了。她认为她女儿自杀是因为黛安太虚弱了。她也认为丈夫和儿子身体虚弱,有很多问题。

总之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作为母亲,她所拥有的权利和力量,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抗拒的。为了生存,孩子会选择服从。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我意识,慢慢学会争取自己的权利,我们就认为孩子变得叛逆了。

很多家长通过孩子听话不听话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听父母话的是好孩子,不听父母话的不是。

父母的话成为评判孩子的标准。

但是,父母的观念正确吗?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而且,即使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也代表不正确吗?

青春期就没有不叛逆的孩子吗?

是的,有两种。一个是习惯听父母安排的孩子,没想过叛逆。一个是被父母尊重和民主对待的孩子,因为他不需要叛逆。

当我们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的不听话是真的在做坏事,还是只是不按我们的意愿行事?

在电影的结尾,玛丽回到了她叔叔弗兰克身边,继续和他生活在一起。玛丽在大学里和大学生一起学习,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放学后,我会和同龄人一起玩,有自己的朋友。而且玛丽还和以前一样平等地和叔叔谈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弗兰克叔叔和玛丽的关系中有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场景是在日落时分。他们在玩,讨论信仰的话题。弗兰克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也强调这只是他自己的意见,不要求玛丽接受。玛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幕是弗兰克和玛丽之间的争吵,但弗兰克有过错。弗兰克冷静下来后发现自己的冲动伤害了玛丽,于是马上诚恳地向玛丽道歉,希望得到玛丽的原谅。

在第三幕中,玛丽非常难过地知道她的生父不关心她。

弗兰克带着玛丽来到医院产房门口,和一个陌生孕妇的家人一起等待新生命的到来。产房外一家人对宝宝顺利出生的喜悦和感动也感染了玛丽。弗兰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玛丽,玛丽的出生也给他们带来了不亚于那些人的喜悦。

玛丽的母亲很不幸,因为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来报复她的母亲。

玛丽很幸运,因为她遇到了懂得尊重她的家人。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或者直接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朋友,你会发现,你不会去控制朋友的生活,也不会去强迫他们,因为你这样做会失去这个朋友。

孩子其实也一样。

把孩子当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作为父母,我一直认为我有责任让我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但是,如果好坏的标准来自父母自己,而没有参考孩子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孩子长大后做什么,和谁结婚,生几个孩子等等的决定。,他们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孩子终究只会成为父母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因为父母想成为自己和世界眼中成功的父母,希望孩子听话。

电影中弗兰克和玛丽相处的三个场景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第二,成年人也会犯错。我们教育孩子改正错误,为自己树立榜样。

第三,对孩子的爱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我们以为是爱就强加给孩子的。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爱。

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伸,不是父母实现理想的接班人,不是需要操控的机器人。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是可以拥有选择自己权利的人。我们可以支持和引导他们的生活,但我们无法控制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