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内对峙画面

1968年1 月,美军与北越军展开在溪山地区展开争夺战。溪山战役持续了6个月,以美军撤退、北越重新占领溪山告终。

对于北越来说,虽然在溪山伤亡惨重,但此战的胜利是抗击美军的标志性事件。因此将越南抗法战争中的代表性战役——奠边府战役,相提并论,把溪山战役称为“美国人的奠边府。”

而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战略战术上的层面来讲,美军也可谓是溪山战役的“赢家”,且美军撤退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反战声浪下,美国政府对整个越战政策重新进行了调整。

这一场双方都自认为“胜利”的战役,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自1961年南北越双方对立开始,肯尼迪政府就率领美军一步一步推动战争的升级。美国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协助南越政府与苏联支持的北越政府开战。

不难看出,越战与朝鲜战争相似,是苏美对抗的延伸,也是当时大国冷战中的一场热战。

经过7年的苦战,在装备和物资上占尽优势的美军却始终无法消灭北越,当溪山战役打响时,美军对越战的狂热已经消耗殆尽。

那么,溪山是什么地方,此战为什么会成为越战的尾声?

首先,溪山的战略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它的地理位置。

溪山北距南北越对峙非军事区约24公里,距北越军最大物资补给线“胡志明小道”40公里;西距老挝边境约10公里,有利于防止西边的敌人渗透;而溪山本身也是越南广成省西北部地区的首府。

美国驻越南指挥官威廉·威斯特摩兰将军曾亲自下令,将溪山地区建设为一个阻止老挝渗透、同时骚扰老挝敌军的巡逻基地。不仅如此,美军还专门在此建立了一个用于侦察胡志明小道的机场。这里也是美国“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研究和观察小组”的所在地。这里驻扎着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西部主力,该主力部队对南越最北端的五个省负有统揽责任。

在1967年之前,溪山已经成为美军重要的战略基地。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与威斯特摩兰将军持同一观点。当时有指挥官指出,溪山作为一个防御基地,对于敌人的渗透威胁并没有明显作用,因为北越部队可以轻松绕过溪山。而溪山基地又过于孤立,缺乏后勤基地来进行补充,很容易被围攻。

不久,这位指挥官一语成谶。

1968年1月初,北越聚集2万余人的军队在溪山地区附近集结,准备围困驻守溪山基地的美军。

此前,北越经常南下进行骚扰性作战,由于不明其目的,美军都以十分中和的防御反击行动作为回应。

面对本次北越军的进攻,美军依旧稳扎稳打。

直到21日凌晨,借助着夜色的掩护,北越人民军在16辆PT-76型水陆坦克的配合下,向溪山基地外围的861号高地发起突袭。数百枚迫击炮弹和火箭弹向基地飞去,美军弹药库和其他防御措施当即就被夷为平地。轰炸持续了数个小时,造成了美军数十人的伤亡。

与此同时,北越军还向溪山的主基地,西侧的老挝营,南部的溪山村以及其他营地进行了轰炸。每当美军试图用火力压制坦克和迫击炮时,就会遭到更为猛烈的攻击。

在1天时间里,有将近1500吨炮弹落在了美军营地,北越士兵也如潮水般涌向溪山基地,美国守军的第一道防线很快就被突破。

形势急转直下,美国驻越南指挥官威斯特摩兰将军开始考虑使用核武器。据美国空军办公室后来公开的机密文件显示:“1 月下旬,威斯特摩兰将军发出警告,如果非军事区和溪山附近的局势急剧恶化,可能会使用核武器或化学武器。”

但是在空军参谋长向联合参谋长联席会议请求核武器授权时,这项建议并没有被通过。

正如前文所说,溪山作为美军的突出阵地,缺乏有力补给的路线,随着北越军的不断破防,很快就会陷入被包围的困境。且北越军特别善于利用地形进行围点打援的战术,远处的援军很难打通与溪山基地内部的联系。

为了脱困,美军开始着手进行一场可能是战争史规模最大的空中援助计划。

这场压倒性的空中支援,成了美军防御成功的关键。

首先,美空军发起了以火力支援为主的“尼亚加拉行动”。

从1月21日遭到袭击开始,溪山基地海军陆战队就直接与美军空中支援中心(DASC)协调空援。平均每天有 350 架战斗轰炸机、60 架B-52和 30 架观察飞机在基地附近上空密集轰炸。

美国空军火力可怕到什么地步呢?

据一名北越军战俘说,仅仅在一次 B-52 空袭中,他的整个团就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兵力。

接下来,美军和北越军开始了对溪山附近高地、山丘的争夺与防御,进入日常的火炮和迫击炮对轰环节。

密集的防御反击使美军消耗极快,从每天60吨暴涨到每天185吨。而此时溪山主要的补给线路已经被北越占领。空中支援成为唯一可靠的选择。

但当时的天气十分糟糕,温热潮湿的气候使得溪山地区一直被云雾笼罩,能见度欠佳。如果飞机尝试降落,还会受到北越的防空火力欢迎。就算成功着陆,又会成为北越的活靶子,很难再次起飞。

于是,所有的运输机都只能采用低空降落伞投放的方式实现补给。很快,溪山美军就得到了火力十足的炮兵增援,以及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坦克、无后坐力步枪等物资。

依托强大的空军,美军开始不计代价地向越军发射炮火。

据美军统计,溪山战役的空援总***出动飞机约2万架次。

仅在1月到 4 月中旬,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向溪山地区投下了超过 10万吨的炸弹。要知道,1945年8月6日美国扔在日本广岛的核弹,才相当于大约1.3万吨炸弹的当量。

这相当于每天投下大约 1,300 吨炸弹,也就是说迎战的2万名北越士兵中,每人都受到了相当于5 吨炸弹的袭击。

为什么在战局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军最终却选择撤离?

北越进攻溪山的行动本身就是为“春节攻势”打掩护。

在溪山美军遭受攻击的同时,北越军发动了一场越战中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剑指南越政府。虽然“春节攻势”没有成功,但北越却成功地将美国政府拖下了水。美军不断增加的伤亡和国内看不到尽头的征兵征召,使得美国民众对战争的看法出现了动摇。

即使花费高昂代价固守溪山,对于越南战局也无法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溪山的战役情况非常动荡

加上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已久,以及民众舆论的波动。美国本土的媒体也将此战与“奠边府战役”相比,认为这场战役对于法国人来说是灾难性的,美国政府不仅需要重新考虑对溪山的控制,更要从全局考虑越战的必要性。

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逊总统为了应对此种言论,称“溪山绝不会成为‘美国奠边府’”,同时命令美军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溪山。

然而,一贯受到民众欢迎的强硬态度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968年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20%的美国人从原来的“鹰派”转成了“鸽派”。

同年3月份,美国国内反战人数首次超过支持战争的人数。更令约翰逊头疼的是,美国大选即将来临,他所在的民主党阵营所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和***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进行着激烈较量。

尼克松察觉到民意的变动,顺应“反战”言论,支持率越来越高。后来,尼克松于1973 年正式结束了美国对越南战争。

当时的约翰逊为了争取选民,也为了消除越战的消极舆论,他决定将公众最关注的溪山基地关闭。

撤离溪山阵地,其实正是美国放弃越战的先声。

4月1日,美军开始着手对溪山阵地的陆上救援计划——“飞马行动”。经过三天的战斗,美军成功占领了溪山南部的村庄,成功与援军汇合。在强大的火力下,美军很快实现了对公路的控制,并实现了有序撤离。

撤离的同时,美军对溪山基地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全面清除。能带走的装备和设施全部被铲卸或切割后用空军运走。实在带不走的,比如建筑、坑道、铁丝网等全部销毁或损坏,以免给北越军留下可用之物。

1968年7月5日,溪山基地被关闭,溪山战役也在几天后正式结束。

在此次战役中,美军有990 人死亡,约有4500人受伤。北越则战死2441人,受伤达到5000人左右。

如果从战争的军事目标来看,北越并未实现摧毁美军基地的目的,而美军实现了成功防御,很难说北越是赢家。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将溪山战役视作美军的胜利也是不合理的。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托马斯·里克斯曾如此评价溪山战役: “溪山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被铭刻为无意义的牺牲和混乱的战术的象征,这种牺牲和混乱已经渗透在注定要失败的越南战争中。”

不过对于北越来说,美军的撤退就是他们的胜利。

从1968年7月7日开始,河内电台连续5天报道了“溪山大捷”。不仅是越南民众,连其他亚洲国家都开始相信此次战役的赢家绝不是美国,而是北越。从政治宣传和国际声誉上来说,北越无疑才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参考书目:

《越南的胜利:越南人民军队的历史》

《空中力量与溪山之战》

《溪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