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女作家冯的择偶标准“好好读书”
“努力学习”一直是冯选择志同道合的婚姻伴侣的第一指标。她和王萍青分手的主要原因是王平青年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上进了。《春痕》的女主角在给毕的情书中,反复强调要“好好学习”。这封日期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虽然我一年365天中有300天生活在悲伤中,但我仍然可以阅读.所以,希望你能像以前一样安心学习。”
冯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的女大学生和女性婚恋作家之一。她从小就被捆绑。后来,她和她的两个兄弟,——的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古典作家卢侃如,一起成为中国学术界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从一个大龄剩女到婚恋作家再到大学教授,她走上了一条踏实进取的人生道路。
起草一份开除校长的声明。
冯,原名龚岚,笔名甘,易安人,1900年9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冯太一,名淑侯,1898年考中进士,作为家眷,被分配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主持武昌方言学校的校务,1908年在湖北崇阳县任知县时去世。之后,母亲吴青芷带着孩子回到了唐河。
冯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冯的爷爷冯玉文掌管家业时拥有1500亩土地,家里经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饭。据冯友兰回忆:“按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七岁开始上学,请一位先生给这些孩子做家教。7岁以后,女生也和男生一起上学。10岁以后,她就不上学了。”
1915年,大哥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二哥冯景兰考入北京大学。冯友兰虽然是哲学专业,但喜欢听语言学家黄侃教授的讲座,写一些古诗供黄侃批。后来他说,“我的课外学习对我的家庭起了作用,就是把我的一点知识传给了我的妹妹袁俊,引导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冯从小就被母亲缠着。父亲去世前,为她安排了一场婚姻。她的未婚夫是唐河县方庄的一个有钱小伙子。但她很固执,决心像大哥二哥一样出去读书。1917年,当她得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增设了中文专业时,她要求母亲到北京留学:“如果我花钱,将来就一无所有了。”这意味着以后可以不要嫁妆结婚了。
按照传统习俗,冯要外出上学,要通知男方家人,势必会造成一些麻烦。母亲断然决定,所有的责任都要自己承担。于是,冯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带着两个哥哥离开了家乡,成为中国公立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生。她的同学说:“我第一次见到冯是在我上学那年的深秋。按照我们班的说法,我们正在餐厅吃午饭。刚坐下,我突然看到一个同学为首的警司杨荫榆。她穿着一条蓝布裤,辫子末端系了一根红毛线,拖到脚跟,一朵三寸金莲,然后慢慢走到我们桌前。杨雪建说:“她叫冯淑兰。她从河南来,我值班晚了十天。我向她点点头。她微笑着向我点头。晚饭后,她看了挂在墙上的餐馆规则。'
当时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是清朝的前朝官员,校长是留日归来的杨荫榆。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都是他们俩制定的。比如学生必须住校;周末,父母一定要接;所有的学生都穿着草绿色的衣服和制服,梳着高高的发髻,穿着白色的袜子和黑色的鞋子;该罪犯被记过并开除三次。
五四运动爆发后,冯跟着同学去敲学校的后门,和北京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示威。在中国文化部部长兼图片部部长陈忠范的鼓动下,冯还起草了一份开除校长方方的声明,列举了方方的十大罪状,最终导致方方辞职。
写一篇关于恋爱经历的小说。
对冯和她的同学们来说,比五四运动更直接的精神冲击是因之而死的。
冯和他的同学,他们的父母早就去世了。由于家中无男子,其父生前按习俗认定其兄之子李为继承人。李超勤奋好学。1918年,她考入一所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旁听。一个学期后,她成了全日制学生。继承人李的哥哥不听长辈的话,不肯交读书费。李超于1919年8月16日因病去世。11月30日下午,北京学术界在女子师范大学为李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000多名男女嘉宾出席。名人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蒋梦麟、李大钊、梁漱溟等。纷纷发表演讲,称“全场感动难过,感叹旧家庭的残酷,同情挣扎中的女青年。”程军营曾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李超的去世和追悼会极大地刺激了我的阶级,激起了反封建婚姻的愤怒。冯率先与在河南订婚的未婚夫离婚,其他同学纷纷响应。
1922年,冯从女子师范大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中国研究研究生院,成为当时北京大学唯一的女研究生。从1924年开始,她在上海创造社主办的《创作》、《创作周刊》季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孤独》、《旅行》、《母亲》,以非常大胆的笔触表现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自由恋爱,把这种
女主角娟花以第一人称描写孤独。绢花出国留学,爱上了一个精神绝对和谐的恋人。消息传到涓华母亲那里,她觉得这种行为太不像话,就把涓华骗回家,关在小黑屋里,准备被准女婿刘接走。面对母亲的逼婚和软禁,绢花只能用表姐偷偷送来的纸笔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说中,最打动我的是华娟写给王世博的一段话:“我可以跑出去,和你一起搬到海边,听海浪凄厉的声音,看神秘的月光。”万一我不幸死去,你不要发脾气。你可以把我的恋爱史前前后后详细写下来,把我写给你的600封信公布出来”
《》是冯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已订婚的女大学生。为了一次真正的自由恋爱,我“和已婚的爱人错过了一个多星期的课,花了很多钱”,实施了一次旅行,度过了“像梦一样甜蜜的10天生活”。两人自称是同学,要求在酒店开两个房间掩人耳目。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服务员看透了真相,被害羞、内疚、勇气、激动等情绪困扰着。这种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在男女同居的第一个晚上达到了高潮:“当他把两张被子放在两张床上,催我休息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害怕,那么害羞,那么难过我哭了,哭了,哭了。另一方面,在黑暗开阔的田野里,我感到独立。只可惜他没有第二个人保护我,所以我没有勇气拒绝他的拥抱。”
两个人相拥睡在酒店,却始终克制着自己的性冲动,始终不忘学习进步的学业职责:“我一直不喜欢他出门,无论是逛街还是访友。”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我担心他会发疯,放弃作业。另一方面,我其实很害怕一个人。"
冯的小说都是她自己的爱情经历。那时候她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的爱人叫汪品卿,豫西作家,本归真,河南省济源县建北村人。她的祖父和父亲是当地私立学校的老师。早在1919年,她考上北京大学理科预科生之前,就以包办婚姻的方式与未婚妻正式结婚。1921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孔德中学当中学教师。
1926年10月12日,厦大教师鲁迅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上午收到平卿和秦文寄来的《孤独后》四份。”汪品卿《旅行》是冯编著的小说集《故乡》,此前曾送上海创造社出版。
鲁迅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就完成了审稿。1926年10月19日,他在日记中留下了“给冯晓家和隽嘉、盖华续稿的一封信”的记录。29日,鲁迅在给隽嘉的信中说,王平庆要设计封面。“但这是甘女士的小说,也是系列。”内容是四部关于爱情的小说。涓山是一种草。如果你把心掏出来,它不会死。然而,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形状。'
“努力学习”一直是冯选择志同道合的婚姻伴侣的第一指标。她和王萍青分手的主要原因是王平青年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上进了。《手稿》的女主角在给毕的情书中,反复强调要“好好学习”。这封日期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虽然我一年365天中有300天生活在悲伤中,但我仍然可以阅读.所以,希望你能像以前一样安心学习。”
新的水被注入生命之流。
1923年夏,大哥冯友兰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随二哥冯景兰回国。冯景兰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硕士毕业,带着母亲吴青芷在省会开封定居。我母亲写信给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冯,请她回家探亲。冯回家后,在两个哥哥的帮助下,赢得了母亲的同情,解除了与王平庆的婚约,解除了被迫与王平庆“隔离”的危险。当时,汪品卿还偷偷从北京回到开封,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公费”留学考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冯与汪品卿之间那种理想的“绝对精神和谐”的关系已不复存在。几乎在汪品卿苦心发表《卷甲》的同时,冯开始同情比她小三岁的江南才子卢侃如。
当时冯在北大研究院国学系从事研究工作,陆侃如在郊区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除了周日进城约会,他和冯主要是书信往来。1927年5月,两人回到江苏海门探亲。陆甘如路过上海,拍了一张他们订婚的照片。在照片《春痕》中,卢侃如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涓嘉》。
王品卿因为失恋的兴奋而发疯,不久就去世了。1928年冯去世后不久,在短篇小说《空怀特》中,她用自己最擅长的第一人称自我叙事表达方式,将两个爱情割裂开来。
关于我的初恋,小说中的“我”是这样表达的:“君子很有才华,虽然知之甚少。”当时我对自己很热情,所以很想得到他,安慰他生活上的苦恼。没想到,因为我多年的朋友,他总是承载着我的期望;我在这里发现我并不认同他的利益,我很郁闷!"
关于前两次恋爱的三角叠加,小说写道:“你在电子报发表论文后,我——我的知识.当你在雪地里去城里看我的时候,信里说了一些温暖感人的话.我自己也很惊讶。我遇到了另一个奇迹,新的水加入了我生命的溪流;我怕,我怕我以后的生活会更痛苦,会再伤害你。在我又喜又怕中,有人拆了你的信,被一位先生看到了。他因此得病,最后住进了医院——。他对我最初的爱还没有完全熄灭。已花不能回到老枝。我此时只同情他的处境,却没有当年的热情”
所以,被冯称之为“某君”的王平庆,是由鲁堪儒写给冯的情书被王平庆偷看而直接诱发的。关于王品卿之死,鲁堪如晚年在《红房子遇见昨天的泥泞,白脑袋和一片丹连在一起》年间写道:“王身体虚弱,因打牌失眠,逐渐患肺病。带着对吴“变心”的怀疑,我心中不快,于是肺病渐渐严重起来。生了重病,没钱支付医药费,病情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危险。我终于在一天内病死了。”这里的“乌日”是冯的,这是鲁堪如打算替代的花草。
随着汪品卿的去世,他曾是冯文学作品的合作者和代理人,也曾被鲁堪如继承。这期间,陆侃如把冯写的50封情书编成《书信集《划时代》,由北新出版社出版。他在《忆——悼念冯同志逝世四周年》中写道:“《春痕》的作者告诉我,《后记》是50封信,假设是一个女人寄给情人的,从恋爱开始到恋爱结束大概持续了5月。”
丈夫和妻子的学术生涯
“努力学习”一直是冯选择志同道合的婚姻伴侣的第一指标。她和王萍青分手的主要原因是王平青年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上进了。《春痕》的女主角在给毕的情书中,反复强调要“好好学习”。这封日期为1927年1月18日的情书写道:“虽然我一年365天中有300天生活在悲伤中,但我仍然可以阅读.所以,希望你能像以前一样安心学习。”在1月20日的情书中,还有“安心读书”的苦心忠告.对于爱读书的冯来说,志趣相投、相得益彰的陆侃如显然比王平庆更有资格。
1929年1月,陆甘如与冯在江苏海门结婚。婚后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上。1931年,上海大江书店出版《春痕》三册,夫妻署名。1932年,夫妻合著的《春痕》,也是大江书店出版的。这两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奠定了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颇受欢迎的女性婚恋作家,冯也逐渐淡出文坛。
1932年,陆康如、冯双双赴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学习。1935年,他们带着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陆如曾在燕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曾任教于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1955年,她还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虽然夫妻两人都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诸多变故,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和进取精神,成为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法宝。他们那一代人的创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今天的青年学生仍然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