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战机击中自己

欧洲多国***同造战机,最后只剩这三国

在60年代期间,为了代替现役的轻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作战任务,提高空军作战部队的纵深攻击能力,欧洲多个国家包括: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还有来自北美的加拿大***6国联合,在1968年7月17日开始了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论证。

1968年英国参加了MRCA小组,并且签定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间的协议备忘录。欲用一种战机替换所有的F-104G,且由英国和德国主导技术,按照备忘录签约前的期望,6国合作的开发案将可让量产规模达到1500架。合作进展按照进度进行,然而到1969年5月备忘录正式签订换约前加拿大和比利时退出了工作组。

争议是什么问题?作为远离欧洲本土的加拿大退出的理由是因为大部分工程制造集中于欧洲对本国的航空产业毫无帮助。而比利时则在国内就出现了争议,国内主要是接受法国的建议采购幻影5型战斗机,认为没有必要参与到新战机的研发中来。

退出了两个国家,还剩下四个残余的伙伴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在1969年3月26日合资成立帕那维亚飞机公司。

就MRCA概念的初始要求进行初步研究和推定,大部分技术特征均未决定。由于飞机开发计划复杂度过高,研发周期和成果难以保证,中间更多的是资金的投入,对于荷兰来说考虑战机是否符合本国要求,于是1969年7月荷兰撤出计划。荷兰撤出,接着英国和德国接管荷兰各42.5%股份,残余15%意大利接管。

从6国一下子降到了3国,中间再退出谁都无法坚持着这一项目,飞机的分工上,前机体和尾巴在英国,中心机体在德国,翼在意大利。另外一个独立的合资财团“Turbo联合”在1970年6月建立为发展和制造RB199引擎。

在一个机体上同时满足制空和对地攻击的任务,所以被称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新飞机是按照一型多用的方法研制的。帕那维亚飞机公司最初的设计方案分为以帕那维亚100型战斗机的设计目标的用来执行夺取战区制空权的任务,和以对地攻击任务为主的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

计划不断变化,帕那维亚100型的发展计划取消,帕那维亚200也是狂风战斗轰炸机的设计基础。按照当时三国的技术,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的发展计划采用了先设计对地攻击型,在对地攻击型的基础上,再开发以对空作战为主的型号的方法。

这就是后来的狂风IDS战斗轰炸机,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任务的防空型狂风ADV战斗机。使用的武器上,英国的狂风多配属自己发展的系统,与德国和意大利IDS有所区别。在我国歼轰-7与狂风IDS这两种飞机在很多方面都很接近。

狂风第一次飞行在1974年8月14日,随后发展出多种型号,主要依功能分成三种型号:IDS(阻绝打击)、ADV(防空拦截)、ECR(电战/侦查)。装备情况,除了参与研发的3国外,另出口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总体上来说狂风的发展是作战飞机国际合作上的成功典范,也是欧洲国家联合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的重要里程碑,对三国的军事技术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