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就有人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为何康熙却弃之不用?

所谓的康熙时发明的最早“机关枪”,指的是当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而笔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搞清楚“连珠火铳”是不是“机关枪”即可。

连珠火铳=机关枪?

世界兵器史上公认的第一支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3年发明的,如果说连珠火铳是机关枪的话,那么要早于马克沁机枪近两个世纪,但显然国际上并没有认可连珠火铳是世界上第一支机枪。

机枪在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自动武器”,是“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发涉及的自动枪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机枪”条目下的注释是:“自动武器”。由此可见各国对于机枪的定义有一个***同点,即机枪是“自动武器”。而自动武器是指靠发射时形成的火药气体的能量自动退壳装弹和连发涉及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枪械的扳机不放,就可以连续涉及,直至弹仓的弹药全部耗尽位置。

那么戴梓制造的“连珠火铳”是否具有“自动武器”的特征呢?

最早记录戴梓的文献记录,是纪晓岚所撰的《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成于嘉庆三年,刊行与嘉庆五年。纪晓岚在记述“连珠火铳”时,是这样说的:“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东,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民国初年徐柯编的《清稗类钞》中记载:“康亲王南征时,戴以布衣从军,献连珠铳炮法,下江山县,有功,王承制授以道员答付。”

其中《阅微草堂笔记》后面还有一段记载,说的是戴梓发明了这种武器后,想要献到军队,然而做了个梦,梦到一个人谴责他,说什么“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唯类矣”,大致意思就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让这种大杀器流到时间,你这是断子绝孙啊。于是戴梓心生恐惧,不敢再献出来。

那么纪晓岚是从而得知这个事情的呢?据纪晓岚讲,他是跟戴梓的后人戴遂堂聊天的时候提及,后来纪晓岚还想让戴遂堂把这个武器带来给他瞅瞅,谁知戴遂堂说这个武器被他五弟典当了卖钱了...自此,连珠火铳成为了传说,在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没有实物,那么一切的记述,都是别人口述,光凭语言,又如何能让人信服呢?还有那个戴梓不献武器的原因,也十分扯淡,既然发明出来了,还怕梦的谴责么?

无论是《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还是《清稗类钞》的存在极大的漏洞,前者坑爹的被拿去典当还钱,既然能够典当,那说明是有价值的,开典当行的都是人精,自然会把这件“神器”拿出来研究,或高价卖给有需求的人,怎么可能一点历史痕迹都没留下?典当行老板是傻掉了,买回来做模型摆件以供玩赏的么?

还有《清稗类钞》的记载也有问题,清初其实是很重视火器使用的,戴梓成为道员后,发明了“冲天炮”,被康熙封为“威远大将军”,后再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康熙是将戴梓的制造的武器完美地发挥了效用,没道理单兵利器“机关枪”却在戴梓成为道员之后销声匿迹。

只要稍微对枪械的发展史有了解的人,都能得到记载中戴梓发明的“机关枪”是不合逻辑的。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机枪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系统,它是枪械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需要一整套的工业基础才能制造出来。

而机枪想要达到扳机而连续发射的目的,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技术前提:

1、首先要是后装枪,即从枪膛部装填弹药;而戴梓生活的年代,东西方装备的是前装货绳枪和燧发枪,如果戴梓发明了后装枪,没道理不推广,除非当时全中国没有一个聪明人,全是蠢货。

2、它应该使用定装枪弹,17世纪末,火绳枪和燧发枪都是使用散装弹药,即先装填发射药,然后装填弹丸,再在火门处装填引火药,从《阅微草堂笔记》中描述的“连发火铳”,使用的弹药也没有脱离这种机制,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个“连珠火铳”怎么做到装填发射药,再装填弹丸,再装填引火药的?除非这个枪其实是28根缩小版火绳枪组合在一起,实现花费了很长时间装填弹药,然后再依次转动发射的,那么这样的枪还能叫“自动步枪”么?

3、它应该是击发枪,否则无法引发定装弹药。然而遗憾的是,17世纪末期,中外都没有出现击发枪。

综上所述,当具备以上几个技术前提后,机枪才有发明的可能。

是故,笔者认为关于“连珠火铳”记载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述,存在十分大的水分,要么就是戴遂堂看到纪晓岚,为了某些社交目的,夸张了戴梓的制造火器水平,把牛皮吹上了天,以此来博取纪晓岚的青睐,要么就是纪晓岚为了吹牛,杜撰了一个故事......

至于《清稗类钞》,其实也是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鉴于它的作者是清末人,以当时的国情来看,国人想要在洋人面前抬起头,夸张甚至捏造这样一个武器,未尝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