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之夜:玫瑰之歌——评电影《寻找》女主人公叶之死

人生苦短,我比烟花还亮;文字比黑夜更可怕。

-“搜索”

陈凯歌2012导演的电影《寻访》因为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大受欢迎。影片讲述了职场白领叶在被查出淋巴癌的当天,因抑郁症在公交车上不肯给老人让座,无意中触动了敏感的社会神经,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这个快节奏的叙事终于在叶的自杀中戛然而止。虽然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七天,但这七天却启发了片中的每一个人和片外的每一个观众,让他们重新定义了对网络时代的思考。在此,我拟对女主人公叶之死作一粗浅的分析,以表达我的感想和拙见。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是真正的“凶手”?他是怎么逼死叶秋兰的?是致命的淋巴瘤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影片中“杀死”叶的“凶手”是想搞大新闻的记者陈若曦,没有经验的实习生,把成功放在人生第一位的大老板沈,多疑的有钱人,嫉妒心强的同事唐晓华,小家政公司的老板娘,街头采访的“吃瓜人”,热血沸腾的“键盘侠”。然而仔细想来,陈若曦只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女强人,和唐晓华只是一个初入社会有梦想的小女孩,沈只是一个对成功有执着追求的人,莫小玉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家庭,“吃瓜人”和“键盘侠”充其量只是想维护“社会正义”...这些“凶手”有罪吗?-没有-至少出发点没有错。但他们已经不自觉地把实现利益和发泄自己的利刃指向了无辜而可怜的叶秋兰。10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以笔为剑,讨伐这类“看客”。当时光齿轮转了100年后,这些人死了吗?-没有-中国人特有的自卑心理还是根植于人心。电影里坐公交车的人,网络上的“键盘侠”,和鲁迅《祝福》里的河边洗衣服的女人,《孔乙己》里的长工,还有《阿q正传》里刑场上的围观者——一样平凡,一样懦弱,一样自私,一样冷漠!当这些人心中累积的压抑无处释放时,祥林嫂、孔乙己、阿q、叶等最脆弱、最无力的人物就成了众矢之的。

其次,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还有人有良知,有机会把叶秋兰从绝望的悬崖上拉回来吗?——可能是因为不忍心让观众直接面对血腥的社会现实,也可能是为了更多地反映现实的黑暗,“杨受成”这个角色成为了影片的亮点——他是唯一一个在舆论压力下,不愿意跟风,愿意对叶秋兰微笑的人。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唯一的“救世主”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者”。即使他试图帮助叶走出困境,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无业人员,作为叶口中的“弱者”,他也没有资本与整个畸形的社会和妖魔化的人发生哪怕一丝一毫的碰撞。毕竟在庞大的社会人口基数面前,蚂蚁的行为无异于“荆轲刺秦王”的不自量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叶一步一步走进死亡的深渊。就像《祝福》里那个还有点良心的“我”,在祥林嫂死后,因为无法扭转既定的局面,只能感到一丝愧疚和惋惜。

最后,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叶秋兰是否救了自己?她有被救赎的可能吗?其实,导演对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在大城市无依无靠,生活在公司和家的夹缝中”的人物塑造,在影片一开始就为他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在与人疏远的逆境中,“杨受成”的出现像残酷黑夜中的一缕光芒,叶秋兰几乎下意识地抓住了这根唯一的“救命稻草”。可惜稻草终究不是大树。即使叶不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虽然她向老板借钱治病,被妻子误解,但她并没有放弃本能的生存意识。然而,当所有的保姆都对她指指点点,破口大骂,而杨受成却退缩了,她终于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如果黑夜没有尽头,美丽的玫瑰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叶是一个过于自尊甚至偏执的人。与其毫无尊严地与病魔抗争,她更倾向于将自己懵懂的感情铸造成短短的七天,让一切在最好的时光里凝聚成永恒。

第七天的玫瑰酒店似乎有某种象征意义——对叶来说,它是连接现实与梦想的中转站。叶秋兰本人就像一朵诞生在其中的玫瑰——然而,就像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中的玫瑰一样,即使它长满了刺,也会被羔羊吃掉,叶秋兰也难逃既定的命运。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叶背对镜头坐在“玫瑰酒店”的门槛上。身后是无尽的黑暗,前方是初升太阳的光芒。一群群白鹭自由地拍打着翅膀,飞向高空。可以说,在整部影片中,叶是唯一一个心清的人,她生命中的最后七天也过得足够淋漓尽致。这一瞬间的光明,是平庸扭曲的人一辈子都无法觊觎的。所以,既然叶秋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死亡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结局——玫瑰属于天堂,即使是“无情”的导演也不忍心让黑夜再次吞噬玫瑰的美丽。

在这个“真实”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我们热衷于“真实”,却渐渐偏离了“真实”的轨道。我们反而对片面的、碎片化的言论情有独钟。正如陈若曦在片中所说:“作为记者,我们的工作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真相,努力还原真相,但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是最难理解的。”当叶秋兰不肯让座时,她周围的人只看到了她的“傲慢”,没有看到她此时的生活困境。就像今天,在一些网页上,我随意拿了一个“实拍”的短视频,绞尽脑汁加了一个危言耸听的标题,“键盘侠”发表了一些义愤填膺的评论。鼠标的点击和键盘的敲击,分分钟营造出了去热点的欢快节奏。然而,我们可不可以想一想——140字的微博,一分钟的秒视频,几张模糊的图片,一群饭后聊天的人,真的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真相”吗?我们的眼睛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看到所有维度的事件全貌?当我们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时,我们就没有资格声称自己拥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站在媒体和舆论堆砌的“道德高地”,打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旗号,凭借言论自由的权利,用所谓的“批判的眼光”,将指责的手指伸向毫无反抗之力的“叶”们。

黑夜总是在人自大的时候侵蚀人的心灵。我们空洞的眼睛永远不会在黑暗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人”的概念。至于黑暗中娇嫩的玫瑰,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呵护。如果你还有一点流浪的善良,请不要让无人居住的夜晚成为玫瑰的花冠。

"...这么广阔的星空/装不下一颗小星星/如果不能/让它触动你的心/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电影《搜索》主题曲,如果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