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出自于哪个县
赣南采茶戏出自于安远县。
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
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明代起,在全国经济活跃,人口增多的大气候刺激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走向繁荣,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且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应和。
如明代大剧作家,江西人汤显祖(1550—1616)的诗中就出现了“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句子;在他的不朽之作《牡丹亭》里写到南安太守杜宝来到城郊“劝农”时,出现了一对妇人持茶叶筐边歌边上场,歌中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的石城县崖岭熊氏宗谱中的《熊休甫先生传》也有“每月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溪唱插秧采茶歌,……”的记载,说明当时赣南的采茶歌已相当流行。
采茶歌随茶叶交易在江南广为传唱,各地叫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首是以一年12个月为起句,唱的是茶农种茶、摘茶、做茶、品茶、卖茶的过程,由12位茶女手提茶篮表演。后来又出现从十二月唱到正月,称“倒采茶”,词同曲不同。